当前位置:
行业新闻

什么是鲎试剂?鲎试剂性质、用途及生产工艺

2022-09-29
一、什么是鲎试剂?鲎试剂来源于活化石“鲎”的蓝色血液,用于检测注射药品、生物制品、疫苗、医疗器械、透析相关用品中的细菌内毒素(热原)和真菌(1,3)-β-D-葡聚糖含量,是当今医药行业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临床上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由于我国是医药工业的大国,中国药典每5年就增加收载一批细菌内毒素检查品种。《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细菌内毒素检查项的品种只有...

细菌内毒素检测的关键因素与最佳实践

2024-08-02
在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与质量的过程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仔细考虑并遵循一系列关键因素和最佳实践。一、方法选择与验证首先,根据样品基质、灵敏度需求和监管指南,选择合适的内毒素检测方法至关重要。常用的方法包括凝胶凝块法、浊度法和显色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在选择方法后,必须通过严格的验证和确认过程,确保该方法在特定条件下能...

探究鲎试剂检测法变异性与测试误差的根源

2024-07-17
一、介绍鲎试剂‍(LAL)测定法是药典中用于检查药品(如USP <85>章所述)、加工材料和药用级水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对于任何生物测试,测试结果都容易受到分析条件变化的影响。在这里,鲎试剂测定法即使作为生物测定法,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变异性[1]。这种变化主要来自3个方面:试剂、产品和方法[2]。本文以光度法(显色法和比浊法)为重点,探讨了造成鲎试剂检测差异的一些原因,并研究了如何通过良好...

创建用于内毒素加标研究和LAL样品保持时间分析的内部天然内毒素制剂

2024-07-16
检测生物制药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内毒素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内毒素分子本身是高度稳定的,但基质成分、储存温度和容器组成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制造收集并随后检测内毒素含量的样品时的稳定性。位于马萨诸塞州安多弗的辉瑞制药公司开发了一个程序,用于创建内部天然内毒素(NOE)制剂,以评估内毒素在不同基质、温度和容器中的稳定性。使用NOE比使用市售的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CSE)更有优势,如增加实验...

探索TLR激活机制:内源性配体与蛋白酶级联反应的潜在角色

2024-07-08
业己研究证实,微生物不能直接激活果蝇Toll,需要一种内源性配体即Spätzle的参与,后者才能直接激活Toll蛋白。由于哺乳动物TLRs与果蝇Toll的结构十分相似,尤其是胞内区结构高度同源,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也很相似,如TLR家族通过诱导降解IκB激活NF-κB,Toll也通过诱导IκB类似物Cactus,激活NF-κB的类似物Dif。因此,Toll和TLR家族是种系发生学上高度保守的分子...

TLR2与TLRs的协同作用及与TLR4的交叉耐受机制解析

2024-07-08
(一)协同作用现已研究表明,TLR2之所以具有较TLR4更广泛的配体识别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TLR2与其他TLRs存在协同作用。TLR2对PAMPs分子的识别作用需要TLR1或TLR6的参与。TLR2或TLR6的显隐性形式(dominant negative form)均能抑制酵母、革兰阳性细菌或PGN诱导的TNFα表达。此外,TLR2与TLR6共表达可使胞内NF-κB激活和细胞因子产生...

TLRs的种属特异性表达调控:各TLRs的差异性研究

2024-07-08
内毒素耐受现象指的是在脂多糖(LPS)的初始刺激后,机体或细胞对随后同类刺激的响应能力显著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中,Toll样受体(TLR)作为关键分子,积极参与了LPS信号的跨膜传递过程。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在内毒素耐受机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调控信号传导蛋白及下游细胞因子的结构变化与功能活性,进而抑制了炎性因子的过量释放。目前TLR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配体相互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方面,...

揭秘脂多糖致病机制:LBP与CD14的调控网络

2024-07-04
在生物医学研究的浩瀚星空中,脂多糖(LPS)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如同璀璨的星辰,引领着我们深入探索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奥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与脂多糖受体(CD14)作为LPS致病过程中的关键媒介因子,逐渐揭开了它们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1、脂多糖结合蛋白:LPS效应的催化剂脂多糖结合蛋白,作为一种急性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并释放入血,其独特的结构使其能够与...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

2024-07-03
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LPS),尤其是其中的类脂A部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机体的影响可以是多方面的,从轻微的炎症反应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物学活性和影响:一、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影响1、非特异性细胞膜结合与功能干扰细菌内毒素(如LPS)能够与多种细胞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会干扰细胞膜的正常功能...

细菌内毒素检测原理与鲎试剂应用技术详解

2024-07-02
在确保医药制品安全性的征途中,细菌内毒素检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注射液等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药品而言。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利用鲎试剂的特殊性质来精准识别并测定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本文将深入探讨鲎试剂的特性及其与细菌内毒素的反应机制,以及细菌内毒素检查的标准方法与操作要点,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提供详尽的指导。1、鲎试剂的特性与作用机理特性与来源:鲎试剂源自鲎科动物(如...

TLR3、TLR5与TLR9:Toll样受体家族在识别病原体PAMPs中的关键作用

2024-07-02
TLR3、TLR5和TLR9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家族的三个重要成员,它们在先天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并触发免疫反应的关键角色。一、TLR3与双链RNA(dsRNA)识别在感染细胞内病毒产生双链RNA(dsRNA),后者可激活抗病毒防御...

TLR2在微生物识别中的角色:革兰阳性菌、脂蛋白及LPS的受体分析

2024-07-01
早期细胞转染实验显示,TLR2也能识别LPS,并介导细胞LPS反应。后来研究发现,去除LPS制剂中的脂蛋白等杂质后,纯化的LPS对TLR2则失去激活作用,但对TLR4仍有激活作用。此外,TLR2基因敲除小鼠对肠道杆菌LPS的反应与野生型小鼠相同。抗TLR2抗体能阻断肽聚糖和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THP-1细胞的激活作用,但对LPS无明显影响。说明TLR2至少不是LPS的主要识别受体。但有研...

TLR4基因:揭示其与LPS直接关联并验证为Lps基因的产物

2024-07-01
最近有两个功能实验进一步证实了Tlr4基因与Lps的直接关系。Hoshino等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制备出一种TLR4缺失(TLR4-/-)小鼠,发现这种小鼠的巨噬细胞,受LPS刺激时不能产生TNFα和NO,小鼠的脾脏B细胞对LPS也无增殖反应,实验结果与C3H/HeJ小鼠的细胞相同。作者进一步将C3H/HeJ和C3H/HeN小鼠的编码TLR4跨膜区和胞浆区的基因序列(氨基酸残基623~835)与...

免疫机制的多样性与TLR4在LPS识别中的关键作用

2024-07-01
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至少存在10种TLRs分子,为何机体内存在多种TLRs?现已研究证实,这是由于宿主识别不同微生物的需要而形成的免疫机制,如在果蝇,Toll家族不同成员参与对不同病原菌的防御作用:Toll 主要介导抗真菌反应,18-Wheeler拮抗细菌感染。哺乳动物TLRs家族不同成员对微生物及其PAMPs的识别作用也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表7-3显示TLR家族成员不仅识别脂质和多糖(如LPS...

内毒素稀释中的旋涡振荡:为何如此重要?

2024-06-28
在药品安全性和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领域,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评估产品安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美国药典》等国际权威标准对内毒素检测方法进行了严格规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范中反复强调了在稀释标准内毒素时使用旋涡振荡的必要性。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要求背后的科学原理,并阐述其对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实践意义。一、内毒素的特性与挑战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分子,其结...

TLRs:关键的先天免疫系统模式识别受体

2024-06-28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作为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负责识别并响应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PMs)。这些受体的精确定位及其结构特性揭示了它们在不同物种中如何高效地参与...

Toll样受体(TLRs)在生物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2024-06-28
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生物体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近年来,科学家们对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生物体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分子来抵御细菌和真菌的侵袭。十多年前,科学家们在研究果蝇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名为Toll的基因,它编码的Toll蛋白在果蝇的背腹侧分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研究并未止步...

细菌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复合体及其生物效应

2024-06-27
细菌内毒素,这一术语特指来自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微生物死亡或裂解后释放的一种高生物活性物质。LPS不仅是这些细菌的关键结构组分,还扮演着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状态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概述LPS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对宿主的双重影响。一、LPS的化学构造LPS分子结构复杂,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及类脂A,这三者共同...

内毒素限值:保障药品安全的关键计算

2024-06-27
内毒素限值(Endotoxin Limit)是药品或医疗产品中可以接受的内毒素最大含量,它基于产品的给药途径、剂量、患者体重等因素计算得出,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化验开发人员需要了解以下信息才能计算出内毒素限值:内毒素限值剂量(K):这是诱发特定生物效应(如兔子发烧)所需的内毒素活性水平的统计评估。对于不同的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鞘内给药等),K值会有所不同。药物剂量(M):这是药物...

低内毒素回收率(LER)现象:生物制药安全的潜在威胁与应对策略

2024-06-26
低内毒素回收率(LER)现象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挑战,因为它可能导致内毒素检测方法(如鲎试剂试验)在某些药物配方中低估实际的内毒素含量。这不仅关乎到产品质量控制的准确性,更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为未被充分检测出的内毒素可能引发发热反应或其他免疫介导的副作用,严重时可危及生命。LER描述的是在某些特定药物制剂或测试条件下,使用鲎试剂(LAL)检测内毒素活性时,观察...

LBP:调节LPS诱导的免疫反应与细菌易感性的关键分子

2024-06-26
Calvano等研究表明,给健康志愿者一次注射LPS(1.6ng/kg)后4h,血浆LBP(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开始升高,6h较对照值显著升高,至24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后血浆LBP峰值较基础值升高4~5倍。另有研究显示,脓毒症病人血浆LBP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LBP介导的脂多糖免疫激活机制及其在天然免疫防御中的多重作用

2024-06-25
脂多糖(LPS)如何通过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介导,在宿主体内被识别、处理并激活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LBP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1. LPS聚合物与LBP的作用机制:LPS作为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聚合状态不易被宿主细胞直接识别。LBP因其对LPS聚合物的高亲和力,能够促使LPS由聚合状态转变为单体形式,增强其可识别性。LBP还扮演了脂质转移者的角色,帮助LPS单体与宿主体内...

LBP:LPS信号的“放大器”及其在天然免疫中的多重作用

2024-06-25
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从革兰阴性细菌释放出来后由于其两性结构常以聚合物形式存在。宿主细胞对聚合物不易识别。研究表明,宿主体内LBP(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脂多糖结合蛋白)与LPS聚合物具有高亲和力,LPS进入体内后,首先与之结合,并在LBP的作用下可使LPS聚合物转换为单体(图7-2),同时,LBP具有脂质转移作...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免疫防御中的关键角色与临床应用前景

2024-06-24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是一个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分子。以下是对LBP及其相关蛋白的详细阐述:一、结构和功能:LBP是一种可溶性糖蛋白,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如血浆。它通过与脂多糖(LPS)结合,促进LPS与血浆或细胞膜上的其他模式识别分子(如HDL、sCD4和mCD14)相互作用。LBP的分子结构显示,其N-末端与LPS的脂质A特异性结合,而C-末端与LBP转移LPS给CD14相关...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在免疫识别与炎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及功能机制

2024-06-24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在免疫系统识别和响应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细菌的细胞壁含有脂多糖(LPS),这是一种强效的免疫刺激物质,能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LBP的主要功能总结如下:1. LPS识别与结合:LBP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LPS的脂质A部分,这是LPS毒性最强的部分。这种结合能力对于启动后续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2. 增强LPS的生物活性:通过促进LPS...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024-06-24
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是1986年由Ulevitch实验室首次发现的。与SR、mCD14不同,它仅存在于体液内,是一种可溶性模式识别分子。现已研究表明,LBP不仅本身结合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更重要的是,促进LPS与血浆或体液内(如HDL和sCD4)以及细胞膜上(mCD14)的其他模式识别...

确保药品和生物制品安全性: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与关键考量

2024-06-21
细菌内毒素作为G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在细菌死亡或解体后释放到环境中。它与生物体内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可能导致一系列病理反应。为了确保药品、医疗器械及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细菌内毒素的检查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凝胶法和光度法。其中,光度法进一步细分为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一、浊度法(比浊法)终点-比浊法:基于细菌内毒素浓度和...

细菌内毒素定量光度测定法操作规程与有效性评估指南

2024-06-21
一、概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定量检测)之光度测定法是一种利用光谱分析技术来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此方法依赖于鲎试剂(一种从鲎的血液中提取的生物试剂,对细菌内毒素高度敏感)与内毒素反应产生的浊度变化,通过比色法量化内毒素水平。二、标准曲线的制备材料准备:用标准内毒素配成溶液,并制成至少3个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稀释度不得大于10,最低浓度不得低于所用鲎试剂的标示检测限。试验设置:每一稀释步...

革新与挑战:鲎试验法在注射剂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与案例分析

2024-06-20
鲎试验法是一种基于鲎(horseshoe crab)血液中提取的鲎胺酸(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与细菌内毒素(主要来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生物检测技术。这种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性、快速性和便捷性,在制药工业、医疗设备检测以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检测注射剂和其他无菌...

CD14在内毒素休克、创伤后感染及疾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研究

2024-06-14
一、CD14在内毒素休克和创伤中的作用1、CD14的表达增加:在小鼠内毒素休克或创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时,肝、肺组织内CD14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这种增加与局部组织内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增加以及器官功能损害密切相关。2、抗CD14抗体的作用:通过结合CD14 N端,抗CD14抗体能抑制LPS转移到膜CD14或可溶性CD14,从而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产生。这种预处理能显著防止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受体CD14在宿主-病原菌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2024-06-14
近年研究进一步显示,CD14除作为LPS受体外,也能识别多种细菌成分。如表7-2所示,CD14 能识别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分枝杆菌上的脂阿拉伯甘露糖(lipoarabinomannan)以及其他病原体上细胞膜的某些分子。CD14之所以具有广泛的识别作用是与其识别细菌的各种糖或糖脂结构有关。同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一样,其他细菌成分与CD14的...

CD14:白细胞分化标志物到LPS激活细胞的关键受体

2024-06-13
因为CD14是在白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逐渐合成的,早期认为,CD14为白细胞分化标志物。随后研究证实,CD14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是作为LPS或LPS-LBP复合物的受体,其主要依据为:①mCD14可与革兰阴性细菌、LPS包被的红细胞或LPS特异结合,并具有快速、饱和、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等受体特征(KD为2.7×10-8M),其N-末端是LPS的结合部位。②特异性磷脂酰肌醇磷脂酶C处理单核/巨噬...

LPS及其细胞因子调控CD14表达的机制探究

2024-06-13
脂多糖(LPS)及其诱生的细胞因子如何影响CD14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一、LPS对CD14表达的影响:低浓度LPS(0.1~1ng/ml)能增加单核细胞结合抗CD14抗体的数量,提示LPS能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mCD14(膜结合型CD14)的表达。LPS还能上调多形核白细胞(PMN)内CD14 mRNA表达,并增加培养上清液中sCD14(可溶性CD14)的水平。在小鼠模型中,LPS腹...

揭秘sCD14:免疫应答中的多功能分子及其细胞表达分布

2024-06-11
sCD14作为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于人和许多动物的血清或血浆中。尽管其蛋白质结构与膜结合型CD14(mCD14)相同,但由于不含糖基磷脂酰肌醇(GPI)结构,sCD14的分子量较小,约为4.8万。在正常情况下,sCD14的血清含量约为2~6μg/ml,占体内总CD14分子的99%,显示出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地位。sCD14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

探索CD14:免疫系统中的关键LPS受体及其分子结构解析

2024-06-11
CD14是1981年由Todd首先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的膜蛋白分子,Maliszewski于1985年又从人血浆中发现了与单核细胞表面CD14结构相似的可溶性CD14 (solubleCD14,sCD14)。

清道夫受体SR-A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2024-05-07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R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显示,巨噬细胞表面SR-A也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分子,与宿主防御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一)结合病原菌及其毒素研究表明,细菌LPS及其类似物ReLPS和Lipid 1VA都能与ac-LDL或ox-LDL竞争结合SR,ac-LDL或ox-LDL能减少血循环中LPS的清除。可溶性牛SR-A能直接识别...

清道夫受体:多功能分子识别与宿主防御的关键角色

2024-05-07
(一)关于其他SR种类1、SR-A样SR新近在人胎盘组织内发现了几种新的胶原受体(collagenous receptor),即带有C类植物凝血素Ⅰ的SR(SR-CLⅠ)、SR-CLⅡ(缺乏C类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和CL-P1(collectin from placentareceptor 1)。Northern印迹、RT-PCR等分析显示,SR-CLⅠ,SR-CL Ⅱ mRNA可在成人多种组...

细菌内毒素检测:操作要点、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4-04-30
1、根据样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度来检测鲎试剂的敏感性是不是最好的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使用0.50EU/ml的鲎变形细胞裂解物,注射用水使用0.25EU/ml的鲎变形细胞裂解物。鲎试剂的灵敏度值等于样品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限度。从一般的角度来看,鲎试剂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节省样品的稀释度。但有两个缺点:1)由于溶质浓度和PH值的影响,增加了PPC管操作的难度;2)难免有样品溶液中残留的滤材,或不可...

清道夫受体在内毒素清除中的分子机制与功能研究

2024-04-23
SR最初是指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能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1979年,Brown和Goldstein在粥样斑内含脂质巨噬细胞形成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清道夫活性”。随后研究证实,这种“清道夫活性”为巨噬细胞膜上的带有胶原结构的三聚体膜蛋白,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等带阴电荷配体的活性,因而被命名为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SR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在动脉粥样...

探索内毒素受体的种类与特性: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

2024-04-23
就目前所知,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免疫系统,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和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或natural immunity)。获得性免疫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免疫机制,由B、T淋巴细胞针对特定病原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反应,因而曾被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

展会预告丨科德角国际受邀参加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实操演示交流会并作主题演讲

2024-04-07
网络繁忙,图片无法展示点击重试2024/4/16-4/18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实操演示交流会江苏·南京网络繁忙,图片无法展示点击重试由北京乘风济海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实操演示交流会》将于2024年4月16-18日在江苏南京举办。届时,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受邀参加展会并在本次交流会上作《GxP实验室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设备、计算机系统的验证与应用》...

内毒素相关受体:sCD14与mCD14结构与功能的异同解析

2024-04-02
sCD14存在于人和许多动物血清或血浆内,其蛋白质结构与mCD14 蛋白质结构相同,但不含GPI结构,故分子量较mCD14小,为4.8万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约为2~6μg/ml。体内CD14分子主要以sCD14形式存在,约占体内总CD14分子的99%。目前认为sCD14是由mCD14直接脱落和(或)由单核/巨噬细胞直接分泌产生,即:①通过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酶催化),水解...

CD14:白细胞分化抗原与LPS受体的双重身份解析

2024-04-02
CD14是1981年由Todd首先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的膜蛋白分子,Maliszewski于1985年又从人血浆中发现了与单核细胞表面CD14结构相似的可溶性CD14 (solubleCD14,sCD14)。因发现它仅分布在成熟髓样细胞表面,早期将CD14视为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CD14的具体功能,直到1990年,Wright等首先报道CD14是一种LPS受体,这也是首次发现...

内毒素在药品中的应用:安全性与质量控制的关键考量

2024-04-01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菌体裂解后释出,对宿主具有毒性。在药品中,内毒素的存在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此,在药品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内毒素的监测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在药品检验中,有多种方法用于检测内毒素的存在。生物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依赖于生物体的反应来检测内毒素。例如,大肠杆菌内毒素试验通过检测样品中大肠杆菌...

鲎试剂在科研与临床实验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应用拓展

2024-04-01
鲎试剂在实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使得它成为许多科研和临床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下是对鲎试剂在实验中如何发挥作用更为详细的阐述。首先,鲎试剂的核心成分是凝固酶原和凝固蛋白原,这些成分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被微量细菌内毒素激活。当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接触时,凝固酶原被激活,进而切断凝固蛋白原的特定肽键,游离出特定的肽片段。这些肽片段通过二硫键联结聚合成凝胶,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固反应。...

SR受体在内毒素清除与免疫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2024-03-28
虽然大量研究证实,SR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显示,巨噬细胞表面SR-A也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分子,与宿主防御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一)结合病原菌及其毒素研究表明,细菌LPS及其类似物ReLPS和Lipid ⅣA都能与ac-LDL或ox-LDL竞争结合SR,ac-LDL或ox-LDL能减少血循环中LPS的清除。可溶性牛SR-A能直接识别多...

细菌内毒素:特性、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024-03-28
细菌内毒素,作为一种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广泛研究的物质,对于理解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细菌内毒素的概念、来源、特性以及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一、内毒素的基本概念内毒素(Endotoxin)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这种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其中...

内毒素与鲎试剂:古老防御机制的现代应用

2024-03-28
内毒素和鲎试剂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内毒素,作为细菌内毒素的一种,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而鲎试剂则是一种能够检测和量化内毒素存在的生物试剂。本文将探讨内毒素的特性、危害以及鲎试剂如何成为检测内毒素的重要工具。一、内毒素的特性与影响内毒素主要由脂多糖组成,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关键组成部分。当这些细菌死亡并分解时,内毒素会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可能进入...

探索鲎血蓝蛋白:如何成为检测内毒素的金标准

2024-03-27
鲎血蓝蛋白(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成为检测细菌内毒素的金标准。本文将深入探讨鲎血蓝蛋白的特性、检测机制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一、鲎血蓝蛋白的特性鲎,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特殊的蛋白质。鲎血蓝蛋白是鲎血液中的一种关键成分,由鲎的血细胞(amebocytes)溶解后得到。这种蛋白质对细菌内毒素极为...

探索鲎试剂的应用范围:解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

2024-03-27
鲎试剂,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鲎试剂的来源、作用机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鲎试剂的来源鲎(学名:Horseshoe crab),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鲎的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特别是鲎血蓝蛋白(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这是鲎试剂的主要成分。二、鲎试...

清道夫受体(SR)在识别与清除内毒素中的关键作用

2024-03-26
SR最初是指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能力的细胞表面糖蛋白。1979年,Brown和Goldstein在粥样斑内含脂质巨噬细胞形成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清道夫活性”。随后研究证实,这种“清道夫活性”为巨噬细胞膜上的带有胶原结构的三聚体膜蛋白,具有结合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等带阴电荷配体的活性,因而被命名为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SR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在动脉粥样...

内毒素相关受体有哪些?

2024-03-26
就目前所知,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免疫系统,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和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或natural immunity)。获得性免疫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免疫机制,由B、T淋巴细胞针对特定病原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反应,因而曾被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c immun...

Toll 信号传递途径与MyD88的关系

2024-03-19
Toll蛋白的信号传导途径与IL-1R所引起的信号传导途径极为相似。如图6-2所示。Toll不仅在果蝇的胚胎发育中起作用,在成熟果蝇对抗真菌的过程中可以使一种抗真菌蛋白drosomycin表达增加。Toll信号传导途径的组成已经基本了解。Medzhitov等观察到TIR4是一种高效的信号传导分子。他们所构建的TLR4在转化细胞中表达后,发现NF-kB和AP-1活化,且细胞因子生成增加。还有实...

TLR4胞内区点突变引起LPS耐受的原因

2024-03-19
TLRs家族的成员均为Ⅰ型跨膜蛋白。胞内区长度约为200个氨基酸,并且与IL-1R的胞内区非常接近,又称为TIR域(Toll/1L-1-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在信号传导中的功能十分重要。TLRs胞外区长度为550~980氨基酸不等,含有18~31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repeats,LRRs),可能含有多个配体结合位点。果蝇实验表明胞外...

细菌内毒素:潜藏的危险之源

2024-03-15
在微生物的奇妙世界中,细菌是一类无处不在的生命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独特的细胞壁结构而备受关注。这种细胞壁中隐藏着一个危险的“杀手”——细菌内毒素。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内毒素的性质、危害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特别是其中的类脂A,是内毒素发挥毒性作用的关键所在。不同于其他毒素,细菌内毒素在细菌存活状态下并不会释放,而...

鲎试剂:医疗领域的神奇检测者

2024-03-15
鲎试剂,这个看似陌生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实际上是医疗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鲎试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这得益于鲎血液中的特殊成分——凝固酶原和凝固蛋白原。当这些成分与微量细菌内毒素或真菌葡聚糖相遇时,凝固酶原会被激活,进而催化凝固蛋白原转化为凝固蛋白,形成凝胶。通过观...

内毒素与鲎试剂:一场微观世界的奇妙相遇

2024-03-14
在微观世界里,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既复杂又神奇。这种相互作用不仅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奥秘,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细菌内毒素,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其毒性强大且难以消除。这种物质在菌体裂解后释放,能够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内毒素的含量,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而鲎试剂...

鲎试剂: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

2024-03-14
鲎试剂在探索科学前沿的征途上,每一项新发现都如同开启一扇神秘之门,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世界。而在这其中,鲎试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被誉为揭示生命奥秘的神奇钥匙。鲎,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海洋生物,拥有着与众不同的血液系统。它们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变形细胞,这些细胞在受到特定刺激时,能够释放出一种强大的凝血因子。科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特性,从鲎的血液中...

TLR4对LPS反应的控制原理

2024-03-13
在小鼠巨噬细胞内,TLR4的数量与LPS引起的反应强度有关,TLR4的拷贝数或者翻译后的调节很可能控制着机体对LPS的反应;过去发现的干扰素的免疫增强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以及LPS耐受现象的分子基础都有可能与TLR4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LBP和CD14是将LPS转入细胞膜的主要载体,血浆中的LBP能与LPS结合,通过细胞膜上的mCD14、LPS得以进入细胞膜中。这很容易让人设想L...

LPS与TLRs信号传导机制关系阐述

2024-03-13
Yang和Kircchning分别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TLRs的信号传导机制。结果发现在转化了TLR4的人胚胎肾细胞系293细胞中,TLR4与未知配体(很可能是含有LPS的一个复合物)结合能引起NF-kB活化。上述2个研究小组用相似的方法确立了TLR4在LPS引起的信号传导途径中所处的环节。但是对TLR2的看法两者分歧很大。Yang等观察到TLR2能与LPS直接微弱的结合,但是Kircchni...

TLR4与LPS刺激的关系

2024-03-12
TLR4与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可以回溯到在果蝇蛹的发育过程中发现的一条传导途径。在研究果蝇蛹的腹背极性形成过程时发现Toll蛋白起重要作用,后来发现它在成熟果蝇抗真菌感染免疫中也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用Toll蛋白的序列表达标签(expressing sequence tag,EST)已克隆出多个人的Toll蛋白家族成员,其中TLR4和TLR2倍受关注。hTLR4的二聚化能活化N...

革兰阴性细菌中哺乳动物对微生物的识别机制

2024-03-12
LPS可以说是炎症反应最强的刺激剂。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LPS要发挥作用,必须先插入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或通过受体作用被吞噬,但这样的猜想一直无法得以证实。Coutinbo发现C3H/HeJ小鼠对LPS无反应性,并将其原因归结为位于常染色体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lps的突变。但是C3H/HeJ小鼠对革兰阳性细菌的反应却正常,由LPS介导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方面也是正常的。这种表型上的差异可以说...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与模式识别受体

2024-03-12
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天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高效活化分子。这些分子如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TLA)以及真菌的甘露糖(mannans)等称为病原体相关的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

内毒素对各种细胞的激活作用(二)

2024-03-11
一、肌细胞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内毒素血症时机体肌肉系统包括骨骼骨、心肌及平滑肌发生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包括代谢的紊乱﹑结构的重塑、基因表达的改变等。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LPS对肌细胞的激活是通过活化其他免疫细胞导致细胞因子释放以及激活补体等途径而间接发挥作用的。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LPS可以直接活化肌细胞,如微量LPS激活平滑肌细胞c-myc 、c-fos及hsp70等基因...

内毒素对各种细胞的激活作用(一)

2024-03-11
一、血小板血小板上存在有LPS受体,对进入血循环的LPS具有清除作用,并运载到网状内皮系统。有研究证实,内毒素血症时,血小板上结合有较多的LPS,给大鼠腹腔注射血小板对内毒素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为哺乳动物体内对LPS最敏感的有形成分之一,LPS可以通过活化血小板酶、前列腺素环化酶直接激活血小板,引起凝集反应,并释放血小板凝集促进剂ADP与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加速血小板血凝块的形...

内毒素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2024-03-11
在整体水平认识到内毒素(LPS)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情况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细胞水平研究LPS的致病机制成为当今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之一。现有研究证实,LPS可以激活多种细胞,从而影响细胞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产生明显的病理损害,内毒素血症是诱发严重创伤、感染患者失控性炎症反应症形成并最终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白细胞中功能最为活跃的细胞,在机体的防御中起重要...

内毒素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2024-03-08
创伤、大手术、脓毒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疾病可引起机体蛋白质代谢的明显变化。其最主要指征是外周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强,出现尿氮排出增多,引起负氮平衡。另方面则是肝脏蛋白质合成增加表现急性相反应。结果引起多种血浆蛋白水平异常,即某些正急性相反应蛋白增多,而某些负急性相反应蛋白则减少。(一)对肌肉蛋白分解的影响脓毒血症或注射内毒素,出现体重减轻,骨骼肌蛋白质消耗加速。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主要是由于肌原...

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2024-03-07
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可引起脂类代谢改变。这亦是机体急性相反应的组成部分。(一)对三酰甘油代谢的影响动物注射内毒素2h内,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迅速升高并至少保持24h。TG升高是伴随于vLDL的升高,尽管apoE可能减少和apo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但LDL颗粒成分相对正常。低剂量注射LPS(0.1~3μg/100g体重)的大鼠血清TG增高,主要是由于刺激肝脏合成TG和分泌vLDL;...

胰岛素抵抗内毒素血症的详细机制

2024-03-07
内毒素血症,糖代谢异常最主要原因与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耐受(tolerance)相关。给予健康自愿者静脉注射LPS(20 U/kg体重)的高胰岛素血症的血糖钳夹试验,观察LPS对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利用的影响,发现开始120 min除了模仿对细菌感染的发热、心悸、中度动脉血压降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外,同时葡萄糖摄取利用增加64.1±12.0%,但以后逐渐降低,并持续420mi...

注射内毒素可引起高血糖和糖原耗竭?

2024-03-06
注射内毒素可引起高血糖和糖原耗竭。许多研究发现,大鼠注射亚致死量的内毒素,肝糖原含量迅速降低;而肾上腺切除的大鼠,(每天注射0. 1mg醋酸可的松或0.5mg醋酸脱氧皮质酮),给予同样剂量的内毒素﹐肝糖原含量无显著变化,明显避免了内毒素引起的肝糖原分解作用。认为亚致死量的内毒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肝脏,而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肝糖原的分解。实际上亚致死量内毒素能引起狗...

内毒素对葡萄糖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2024-03-06
应用[6-3H]葡萄糖和14C-乳酸示踪技术观察内毒素对葡萄糖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大鼠注射LPS后15 min,血中葡萄糖出现率(Ra)和消失率(Rd)显著加快,葡萄糖代谢清除率(MCR)也显著加快。30 min后血中乳酸的Ra和Rd明显增快,血中乳酸浓度显著升高,来源于乳酸的葡萄糖更新显著增强。进一步发现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增加57%,而乳酸和丙酮酸的释放分别增加217%和82%,骨骼肌的...

内毒素对能量代谢的作用

2024-03-05
严重创伤感染、脓毒血症(sepsis)可引起机体包括体温升高、体重降低和能量耗损的高(超)代谢反应。其主要致病因素是由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体内多种髓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或)非髓系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活化,产生一系列致炎介质(proinflammatory mediator),如TNF、IL-1、IL-6、NO和PGE,等参与...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膜的促凝作用

2024-03-05
几乎所有细胞的质膜均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细菌也是如此。脂质双分子层是不对称的。细胞膜的外层主要由磷脂酰胆碱和含胆碱的鞘磷脂组成,而邻近胞浆侧的内层主要由氨基磷脂(包括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等)组成。氨基磷脂由外层向内侧的主动转运是通过ATP依赖性氨基磷脂转位酶(又称反转酶,flippase)实现的。这种不对称分布的维持也是一个ATP依赖过程,这与胞内骨架活动也有一定联系。在细...

内毒素究竟诱导哪些细胞表达TF?

2024-03-01
既然内毒素可以引起组织因子途径启动,那么内毒素究竟诱导哪些细胞表达TF引起血管内凝血呢?根据TF合成情况,体内细胞可分为三类:①固有性表达TF细胞,如脑部星状胶质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等TF固有性表达极为丰富;其他大部分组织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也有TF的固有性表达,尤以血管外膜、器官包膜、皮肤表皮及黏膜等处相当丰富,它们犹如袖套状围绕血管与被套状包绕器官,在体内构成一个分布广泛的...

内毒素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关系

2024-03-01
由于接触激活不参与生理性止血的凝血过程和绝大多数病理条件下血栓形成,组织因子途径成为体内凝血过程的启动环节。因此内毒素激活凝血系统的作用,也集中在探讨它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关系。动物实验证明,在给予内毒素或大肠杆菌之前,事先给动物使用抗TF单克隆抗体或重组突变TF(sTFAA,具有与FⅦa结合能力但无辅因子活性)或抗FⅦ/FⅦa单克隆抗体,或重组失活FⅦa(rFⅦai:具有与TF结合能力但已丧失...

内毒素引起接触激活的生物学意义

2024-02-28
动物实验证明内毒素注入可引起接触激活,表现为血浆中FⅫ、PK与HMWK消耗性降低,激肽释放酶-C1抑制物复合物以及激肽释放酶-α2-巨球蛋白复合物升高,并且HMWK降低程度与存活时间呈反变。临床观察革兰阴性败血症患者血浆中接触激活的3个因子亦明显减少,同样HMWK水平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曾经认为这与内毒素的组分脂质A激活FⅫ,启动内在凝血途径,从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minated...

机体对内毒素的致热耐受现象研究进展

2024-02-28
机体对内毒素的致热耐受现象已有较多研究。发生耐受机体的单核细胞CD14和CD18表达并无明显异常,LPS与CD14的亲和力也无改变,但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包括IL-1,IFN,TNFα,IL-6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耐受机体的单核细胞并非因为在LPS反复刺激下发生了功能耗竭而失去反应能力,因为此时IL-10,TNF Ⅱ型受体及NF-κB的P50等的表达均增强。一般认为,在细胞水平上,发热耐...

内毒素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2024-02-27
一、发热时体温正负调节学说内毒素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的共同作用。李楚杰根据国内外研究积累的丰富资料提出了发热体温正负调节学说,该学说认为,发热时的中枢体温调节机制至少应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负责正调节的中枢机制,其神经解剖定位有POAH、OVLT等区域;另一方面是发热的体温负调节中枢机制,其神经解剖定位包括 VSA,MAN等。致热信号通过某些途径传入中枢后启动中枢体温...

内毒素中致热原细胞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2024-02-27
一、CD14非依赖性途径较大剂量的LPS可通过CD14非依赖性途径启动内源性致热原基因的表达,其确切的细胞信息传导通路目前尚不清楚。根据Ulevitch提出的多构件受体(multicomponent receptor)模型,脂质A是LPS分子负责向靶体传递生物信息的重要结构。当LPS-LBP复合物与CD14结合后,脂质A可直接与信号传递蛋白交连。由于CD14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此时的结合亲和...

内源性致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区别简述

2024-02-20
内源性致热原是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的基本信息分子。目前已知的内源性致热原均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例如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 1,IL-1),干扰素(interferon,IFN),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对机体除...

发热激活物与细菌内毒素的关系阐述

2024-02-20
内毒素在人类的生活空间广泛存在,污染内毒素的情况极易发生,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反应都与细菌内毒素有关。虽然将微量内毒素注入下丘脑可引起发热,至今尚无证据表明内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相反,内毒素等能引发机体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多种细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它们的主要致热机制是激活机体的产致热原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内毒素的致热性特点有哪些?

2024-02-19
细菌内毒素最常见的生物活性是它的致热性,以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输液反应,多数是输液制剂污染了细菌内毒素所致。内毒素的致热性有如下特点:①存在种系差别,哺乳类中,人、牛和家兔等对内毒素较为敏感,而大鼠小鼠等则不太敏感。人可能是所有动物对内毒素最敏感的,按2ng/kg剂量静脉注射可使体温上升达2℃。新西兰白兔对内毒素的致热性非常敏感,是各国药典规范使用的热原检定标准化实验动物。②在一定范围内...

机体防御系统对内毒素代谢的影响

2024-02-19
机体对内毒素作出应答时,一方面触发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产生或激活能够清除、灭活内毒素的物质,其中包括抗О特异性多糖抗体和抗核心多糖抗体。两种抗体与内毒素结合后,再与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介导内毒素内源化,从而使内毒素在胞内灭活。抗内毒素抗体也能干扰内毒素与LBP结合,从面阻止LBP将内毒素转运合CD14。令入遗憾的是,抗某一菌株内毒素的抗体,对同一种属其他菌株的内毒素无中和作用;内毒素血症,...

AOAH如何水解内毒素?

2024-02-18
AOAH是重要的内毒素解毒物质,是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分子量为5.2万~6.0万的糖蛋白,由5.0万的大亚基和1.4万~2.0万的小亚基组成,大、小亚基之间由二硫键共价连接。AOAH的大、小亚基由单一的mRNA编码,在翻译时,首先形成的是7.0万的单链AOAH前体多肽,并且在链内形成二硫键。AOAH前体存在两种代谢方式:其一,AOAH前体进入溶酶体并被水解成大,小亚基,而二硫健仍被保留并连接于大...

Cathelicidin、乳铁蛋白、防御素在内毒素中有哪些作用?

2024-02-18
阳离子抗菌肽是天然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古老的成分﹐包括 BPI、Cathelicidin、乳铁蛋白、防御素等多种物质,既具有抗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又具有结合内毒素的能力。阳离子抗菌肽主要出现在哺乳动物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经常与病原体接触的部位,在血液、分泌液及中性粒细胞颗粒中固有表达或受病原体及其产物诱导而表达。下面介绍Cathelicidin、乳铁蛋白、防御素的作用。Cathelic...

阳离子抗菌肽与内毒素的关系

2024-01-30
阳离子抗菌肽是天然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古老的成分,包括BPI、Cathelici-din,乳铁蛋白、防御素等多种物质,既具有抗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又具有结合内毒素的能力。阳离子抗菌肽主要出现在哺乳动物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经常与病原体接触的部位,在血液﹑分泌液及中性粒细胞颗粒中固有表达或受病原体及其产物诱导而表达。阳离子抗菌肽具有两种类型的三维结构,一种是两性分子结构,即一端具有琉水性而...

血浆脂蛋白对内毒素的解毒机制原理阐述

2024-01-30
血浆脂蛋白被认为是已知内毒素解毒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中LBP(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脂多糖结合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发挥主要作用。内毒素进入血液后,数分钟之内便有一半因与循环池或边缘池的白细胞结合而被清除(虽然白细胞可结合并清除内毒素,但内毒素也能够激活白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大部分残留的内毒素则与血浆脂蛋白等迅速结合、被灭活。在血浆...

脾脏及肠的清除内毒素机制简述

2024-01-29
一、脾脏脾内含有全身15%定居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内毒素清除细胞。内毒素经静脉注入后,除在肝脏聚集外,大量内毒素也能在脾脏内迅速聚集并被摄入巨噬细胞内,因此脾脏同样是重要的内毒素清除器官。其清除作用除表现在其直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脾内的巨噬细胞是肝库普弗细胞的前体细胞,对肝脏的内毒素清除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在脾切除术后肝内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

肝脏能有效清除内毒素吗?

2024-01-25
生理情况下,虽有少量内毒素不断向肠外移位,经门静脉进人肝内,但并不引起内毒素血症;在轻度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虽然细菌不断向组织或血液中释放内毒素,但并不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以上情况均有赖于机体内存在有效的内毒素清除与解毒机制。肝脏是清除内毒素的主要器官﹐脾﹑肠也是清除内毒素的重要器官;机体内的脂蛋白、阳离子抗菌肽(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CAP)、酰氧...

几种重要细胞对内毒素的识别

2024-01-25
一、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除了能够在细胞表面表达CD14、TLRs以及清道夫受体等内毒素相关受体外,胞浆内也能表达蛋白质Nod1。CD14、TLRs是介导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的重要受体;清道夫受体与巨噬细胞清除、灭活内毒素有关;Nod1是胞浆内识别内毒素的分子。二、库普弗细胞库普弗细胞是肝脏吞噬、清除内毒素的主要细胞。在生理条件下,虽然仍有少量细菌及内毒素经门静脉进入肝内,但库普弗细胞都将之清除。库...

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内毒素模式识别分子的特点

2024-01-23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性免疫系统不断建立并逐步完善﹐然而机体对病原体的识别仍然依靠古老的天然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具有识别病原体的保守结构的有限受体,可以识别种类繁多的病原体。病原体中的可被受体识别的保守结构称为模式识别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包括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革兰阳性球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等细胞...

内素素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影响

2024-01-23
生理条件下,肠道菌群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系统。菌群在肠腔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深层紧贴肠黏膜表面,寄生着厌氧性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些厌氧菌被糖包被,比较稳定,被称为膜菌群;中层为类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表层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能在肠腔中游动;被称为腔菌群。各层菌群之间相互拮抗,相互协同,保持着动态平衡,其中厌氧性的膜菌群是机体一道...

内毒素机体防御系统的抑制成分之肠黏膜免疫学屏障

2024-01-22
肠道黏膜免疫学屏障是防御肠道病原体和内毒素入侵的重要防线,slgA在肠道黏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sIgA是保护肠黏膜的一个重要成分,既能阻止肠腔内细菌在黏膜表面定植,也能中和内毒素。有研究发现,在肠黏膜遭受O157大肠杆菌感染时,抗内毒素核心多糖的特异性slgA分泌增加,在恢复期病人表现得尤为明显,提示slgA对防止内毒素向机体内转移具有保护性作用。另外,有研究提示NO在肠黏膜局部形成的氧化...

内毒素机体防御系统的抑制成分之肠黏膜机械屏障

2024-01-22
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对肠道内毒素移位起抑制作用的成分包括肠黏膜机械屏障、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道正常菌群以及肝脏的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肠黏膜免疫屏障、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起着直接抑制作用,而正常菌群则起着间接抑制作用。肠道是巨大的“内毒素库”,特殊的解剖部位决定了肠黏膜必须是一道有效的防御屏障。肠黏膜屏障由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的机械屏障和分泌型IgA(sIgA)等形成的免疫学屏障组成...

内毒素的释放和内毒素的移位简述

2024-01-19
一、内毒素的释放革兰阴性杆菌菌体自溶或被裂解时释放内毒素,但这并非是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惟一途径。在革兰阴性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内毒素也不断从细胞壁上脱落下来并释放到周围的介质中去。即使在营养物质贫乏的生理盐水中,细菌也能生长,加之内毒素性质比较稳定,如100℃时1h尚不能被破坏,必须加热至160℃经2~4h,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能灭活﹐因此,内毒素几乎无处不在。二、内毒...

内毒素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机体防御系统

2024-01-18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它们不断地与人体发生接触,或黏附于皮肤表面,或被摄入消化道、吸入呼吸道,有的甚至穿越皮肤、黏膜屏障而侵入机体,与此同时,病原体的某些特定的保守结构向机体发出感染危险信号,从而激活机体防御系统产生防御应答,限制病原体扩散,清除、杀灭病原体;清除、中和病原体释放的产物。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作为感染危险信号的内毒素,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机体防御应答诱...

内毒素分子的跨膜转运和O-特异多糖链合成的遗传学研究

2024-01-18
一、内毒素分子的跨膜转运LPS分子合成后从周质间隙转运至外膜的机制不清。与磷脂的跨膜转运不同,LPS的跨细胞外膜转运是不可逆的。ABC转运装置中的MsbA可能参与LPS分子的跨膜转运,该过程需要ATP参与。Muhlradt等提出LPS分子可能通过内、外膜黏附点处的“Bayer桥”(Bayers bridges)实现跨膜转运,因为新合成的LPS分子都位于此处的细胞外膜的外叶,通过外叶中LPS分...

内毒素中O-特异多糖链的长度调节简述

2024-01-17
О-抗原合成途径:O-抗原多聚化酶(Wzy)依赖型和ABC转运装置依赖型。以上两种О-特异多糖链的延长方式,一种是将GCL-PP-多聚体加入新生的GCL-PP-重复单位;另一种则是将单糖不断加入“GCL-PP-GLcNAc”。О-抗原多聚体一旦与core-Lipid A发生链接,其多聚化反应立即停止。在O-抗原的合成中﹐目前已经证实wzz基因参与多糖链长度的调节,具体机制不清。推测Wzz蛋白...

内毒素中О-特异性多糖链的生物合成

2024-01-17
O抗原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膜的胞浆面,以膜结合脂(GCL)与NDP-单糖结合为起始点,至新生О抗原在周质间隙面与core-LipidA连接成LPS为终止点。GCL又名脂质抗原载体(antigen-carrie lipid,ACL),是一种十一异戊二烯醇(undecaprenola或prenol)单磷酸,它在细胞内合成并可进一步磷酸化。在细胞膜上,GCL、P-GCL和PP-GCL间的磷酸化和去磷酸...

О-特异性多糖链的生物合成途径阐述

2024-01-15
O抗原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膜的胞浆面,以膜结合脂(GCL)与 NDP-单糖结合为起始点,至新生O抗原在周质间隙面与core-LipidA连接成LPS为终止点。GCL又名脂质抗原载体( antigen-carrie lipid,ACL),是一种十一异戊二烯醇(undecaprenola或prenol)单磷酸﹐它在细胞内合成并可进一步磷酸化。在细胞膜上,GCL、P-GCL和 PP-GCL间的磷酸化和...

核心多糖的生物合成与跨膜转运机制

2024-01-15
从Lipid ⅣA开始,核心多糖的合成是在非还原性葡萄糖胺的C-6m´上引入KDO(核心寡聚糖)后,逐步加人庚糖和己糖。合成完整内核的酶在大肠杆菌中是由waa(rfa)基因编码,调控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一、KDO的合成与附着KDO的合成包括三个连续反应(如下图):其中8-磷酸-KDO合成酶是由kdsA基因编码的。KDO的附着是在CMP-KDO合成酶(CKS)( kdsB基因编码)催化下,KDO...

Lipid A的生物合成和遗传学概述

2024-01-12
Lipid A的生物合成发生在细胞膜的胞浆面。既往认为Lipid A的合成起点为UDP-N-葡萄糖胺(UDP-GlcN),目前已证实真正的合成起点为UDP-N-乙酰葡萄糖胺(UDP-GlcNAc)。Lipid A的合成是在lpx基因簇编码的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过UDP-N-乙酰葡萄糖胺、UDP-单脂酰乙酰葡萄糖胺、UDP-2,3二脂酰葡萄糖胺、Lipid Ⅹ、LipidⅣA等一系列中间体的合...

内毒素的生物合成步骤

2024-01-12
内毒素(endotoxin),又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细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磷脂双层、脂蛋白等共同构成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外膜(图2-1)。脂蛋白位于肽聚糖层和脂质双层之间,其脂质成分与脂质双层非共价结合,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在细菌外膜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延伸的是LPS的多糖。LPS的生物合成非常复杂,不同种属的细菌控制其合成的基因...

内毒素的纯化方法有哪些?

2024-01-11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阳离子树脂非特异性的吸附带负电荷LPS的性质,将LPS从流动相中分离纯化出来。(二)亲和层析法利用多粘菌素B特异性结合LPS的特性,将多粘菌素B包被于聚丙烯胺树脂等高分子聚合物的表面,制成特异性结合LPS的层析柱,即可对LPS进行亲和层析法纯化。(三)金属离子和小分子量多胺成分的去除通常情况下,未提纯的LPS溶液中存在大量的小分子带电物质,如Mg2+ 、Ca2+和少量...

内毒素的分离提取方法介绍

2024-01-11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根据内毒素的理化性质而设计的分离、鉴定内毒素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下述几种:(一)三氯醋酸法Boivin和Messrobeanu于1935年,将活菌或经冷冻干燥的大肠杆菌,在4℃条件下与0.25N的三氯醋酸共同振荡或剧烈搅拌,将细菌细胞裂解,使LPS分子从破溃的细胞外膜上游离出来。离心后取上清液经浓缩后,加2倍体积的冷冻乙醇,将生成的沉淀物溶解、浓缩后冷冻干燥,即得到LPS...

LPS的稳定性和化学分解

2024-01-10
(一)热稳定性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中性溶液在室温放置数月,其生物学活性不发生明显的改变,在4℃或低温冰箱中,其生物学活性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冷冻干燥的LPS中性粉剂,在室温或冰箱条件下可放置几十年或更长时间而不失去其生物学活性。细菌LPS具有很强的耐热性,一般的高压灭菌不能使其灭活,115℃ 30 min的湿热仅能破坏25%左右的内毒素活性。内毒素在50%相...

LPS的吸附特性和LPS盐的物理特性

2024-01-10
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在水溶液中的多聚体,由于亲水性的O-特异性多糖链位于多聚体的外侧,因此,极易与疏水性物质发生吸附作用,尤其是实验中的各种塑料、玻璃容器。石棉、活性炭、荷电膜(荷电微孔滤膜)等能够非特异性地吸附LPS。因此,在制药工业中,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去除药品及药品原料中的内毒素。

影响LPS水溶性的主要因素

2024-01-09
在研究LPS的活性时,多以LPS水溶液为对象,而LPS的水溶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分子中的亲水性多糖及疏水性类脂A的比例S-LPS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多糖成分,故其水溶性较高。相反R-LPS的水溶性较低。对于R-LPS分子而言,其水浴性又取决于核心多糖中KDO及单糖的数量,随着二者数量的减少其水溶性也相应降低。提取方法的差异提取方法的不同可导致LPS水溶性的差异。酸...

LPS微胶粒的解聚方式

2024-01-09
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的集聚程度对于其生物学活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测定LPS的活性时,必须以LPS溶解状态为前提。在水溶液中形成的LPS微胶粒,由于其主要活性部位(Lipid A)不暴露于水溶液中,因此必须采用一系列的方法使LPS多聚体解聚。对于某种特定的LPS,由于集聚程度的不同,生物学活性可强弱不一。低集聚度的LPS分子表现较强的毒性。相反,高集聚状态的...

LPS的分子量阐述

2024-01-09
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单体的分子量大多数为5000~25000。由于LPS的来源菌种及提取方法等的不同,LPS的分子量的变化范围较大。LPS是由亲水性的多糖和疏水性的类脂结合构成的一种两性大分子物质。在LPS分子内,亲水性基团和疏水基团在空间结构上位于分子两端,因此,在极性溶媒和非极性溶媒中均能形成微胶粒样多聚体。在水溶液中所形成的LPS微胶粒,疏水性的Lip...

Lipid A与一般磷脂分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差别?

2024-01-08
Lipid A是一种糖磷脂,它与一般磷脂分子在结构上有所差别:①一般的磷脂仅连结两个脂肪酸并且不具有双糖结构,而Lipid A在D氨基葡萄糖双糖骨架上连结多个脂肪酰残基;② Lipid A含饱和或3-羟基脂肪酸,后者中的羟基可被饱和脂肪酸进一步酰化形成3-脂酰基脂肪酸,这是Lipid A的特有成分;③Lipid A分子上的磷酸基团可携带大量的负电荷,使LPS可与阳离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因而...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之Lipid A的结构阐述

2024-01-08
Lipid A是一种分子量约为2000的磷脂,主要由氨基葡萄糖双糖构成的亲水性骨架和疏水性的长链脂肪酸两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2-5所示。Lipid A是LPS中最为保守的部分、是LPS的毒性和生物活性中心,是LPS中最为保守的组成模式,无种属特异性。它位于LPS分子的最内侧,参与细菌外膜外叶的构成。 Lipid A双糖骨架由1个β-1,6-糖苷键相联的氨基葡萄糖双糖单位组成,通过X线衍射等方...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之核心多糖

2023-12-21
核心多糖位于Lipid A的外层,由己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庚糖(Hep)、2-酮基-3-脱氧辛酸(KDO)和磷酸乙醇胺等组成,经KDO与Lipid A共价连接。一般在革兰阴性杆菌LPS的核心多糖中,KDO和庚糖是特定成分,但有少数细菌除外,如黄单胞杆菌和绿脓杆菌缺少庚糖。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而不同菌属如沙门菌属﹑埃希菌属和志贺菌属虽然相似但其核心多糖截然不同。...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之O-特异性多糖链的阐述

2023-12-21
О-抗原是LPS分子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部分,它结合在核心多糖上,位于LPS分子的最外层,它由寡聚糖单位重复连接而成,每个寡聚糖单位又由2~6个单糖组成,这些单糖通常为皮糖、氨基戊糖、己糖、氨基己糖等,有时为6-脱氧己糖及3、6-双脱氧已糖等较罕见的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O抗原可由寡聚糖单位重复连接形成较长的链,也可仅含有几个重复单位。寡聚糖单位的单糖种类﹑排列顺序、结合方式及多糖链的空...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特点

2023-12-20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又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与蛋白质、磷脂等共同构成革兰阴性细菌的外膜。LPS是一个由多糖和类脂A(Lipid A)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整个分子可分成三个明确的区域:O-特异性多糖链(O-specific polysaccha-ride chain);②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③ Lipid A。...

LPS与人类的健康关系

2023-12-20
LPS不仅是决定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如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致病因子,而且与人类其他许多疾病关系密切,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最为重要的病原菌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PAMP)。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明确的LPS相关疾病是革兰阴性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随着有创技术,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化疗,以及广谱抗生素使用增多,脓毒症和感染性休...

鲎试剂的应用概述

2023-12-20
鲎试剂是一种生物制剂,来源于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鲎。其蓝色血液的变形细胞中有能被微量细菌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激活的凝固酶原,可与细菌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发生反应。鲎试剂便是提取自鲎蓝色血液中的变形细胞溶解物,经低温冷冻干燥后制成,用于定性或定量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 由于鲎试剂的高灵敏度和高精确性,其在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和制药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什么决定了LPS的内毒性?

2023-12-18
LPS物理和化学结构的被阐明是内毒素研究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内毒素制剂的分子量约为1万~100万。LPS的三个结构部分中,何者与LPS的内毒性有关?1950年,Tal和Goebel曾提出LPS内存在决定分子毒性的结构,并将其结构命名为T因子(factor T)。1954年,Westphal和Luderitz在分离,纯化脂质A的基础上提出,脂质A成分就是LPS的毒性要素,因为LPS的多糖部分携...

LPS的化学研究结构阐述

2023-12-18
早期用于LPS化学结构研究的LPS主要来源于正常肠道菌群或引起胃肠道疾病的革兰阴性细菌,开始于20 世纪60年代。在LPS化学结构的研究中,Otto Luderitz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他率先明确提出LPS由三部分组成:即О特异性侧链(O-specific sidechain)、基础核心(basal core)和脂质A(lipid A)。O特异性侧链由几个完全相同的寡糖组成,曾被称为重复单位...

内毒素的发现与起源(二):生物领域的关注焦点

2023-12-11
内毒素的发现主要应归功于对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的研究。在19世纪后期,经常发生霍乱流行,尤其是1892年前后,在全世界一些大的海港城市发生了大规模霍乱流行,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死亡。因此,当时霍乱研究备受关注。1884年,Robert Koch证明霍乱弧菌为霍乱的致病菌,并在他的实验室里系统地开展了霍乱弧菌的致病性研究。当时在该实验室工作的Richard Pfeiffer(...

内毒素的发现与起源(一)

2023-12-11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的相关研究起始于对腐烂动物的观察。18世纪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将从腐烂鱼或肉中提取的腐烂液体经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发现能引起动物发热和其他疾病症状,而新鲜鱼或肉的提取物不引起发热反应。当时认为,食物在降解和腐烂过程中产生了能致热和致病的毒性物质。早在19世纪,人们就试图鉴别这种腐烂毒素,Ernst von Ber...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2023-12-06
细菌内毒素不仅是革兰阴性细菌外膜上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且是决定细菌致病力的关键毒素。对其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但直到19世纪初德国微生物学家Richard Pfeiffer 从霍乱弧菌分离物中发现并首次命名内毒素以来,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才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并随着化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内毒素的认识日益系统而深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从20世纪60年代始革兰阴...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与认识

2023-12-06
细菌内毒素自1892年由Pfeiffer发现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内毒素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成为生命科学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对机体的影响极其复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大量资料证实,内毒素血症是内、外科危重病人常见的并发...

TNF-α在内毒素所致肝损害中的作用

2023-12-04
内毒素除直接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激活肝巨噬细胞和肝内单核细胞释放促炎介质,包括多肽介质(TNF-a、IL-6、IL-1)、脂类介质(白细胞三烯、血栓烷、PAF)和氧自由基等介导肝损害。内毒素可刺激肝巨噬细胞和浸润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受体,对TNF-α的毒性效应有高度的敏感性。TNF-α不仅能介导内毒素的多种生物学作用,而且能通过诱生其他炎症介质协同作用,扩大其生物学效应,从...

内源性TNF-α介导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及病理生理过程

2023-12-04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介质,因它最早是在形容自发性肿瘤消退现象时而被命名的。TNF-α一方面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作用于外来致病因子,杀灭外来入侵者。另一方面参与介导休克、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源性TNF-α能介导内毒素的许多生物学作用及病理生理过程,在内毒素所致肝损害过程中起重要的促炎介质作用。TNF-α为相对...

鲎试剂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29
鲎试剂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临床诊断、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手段。首先,鲎试剂在临床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内毒素,帮助医生诊断感染性疾病。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通过鲎试剂检测内毒素水平,可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此外,鲎试剂还可以用于检测其他细菌内毒素,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于诊断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具有...

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关系阐述

2023-11-29
1、鲎试剂是什么?鲎试剂是一种源于海洋生物鲎的生物试剂,主要成分为鲎血细胞裂解液,含有C因子、B因子、G因子,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制药、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鲎试剂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检测样本中微量的内毒素含量。凝胶法鲎试剂2、内毒素是什么?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它在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内毒素对人体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弱,但当其进入血液或组织时,会引发一系列...

内毒素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2023-11-29
由于活体实验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不易得出内毒素对肝细胞直接作用的证据,因此,也不易阐明内毒素是否对肝细胞有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由于在活体中内毒素对肝细胞功能有影响,因此人们推测了许多内毒素的生物作用。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开展,肝细胞培养技术也取得了进展,LPS对肝细胞直接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许多研究表明,内毒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细胞没有直接毒性作用,也不引起肝细胞代谢功能的变化。但另...

关于内毒素引起肝脏损害的机制研究

2023-11-28
肝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其主要功能有:①代谢功能,如:糖、脂肪、蛋白质的同化、贮藏和异化;核酸代谢、维生素的活化和贮藏;激素的灭活及排泄;胆红素和胆酸的生成;铁、铜及其他金属的代谢等。②排泄功能,如对胆红素和某些染料的排泄。③解毒功能,如对各种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因子、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因子的生成以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胃肠道吸收的物质先进入肝门静脉,然...

内毒素血症及败血症晚期发生MODS的原因分析

2023-11-28
蛋白质分解代谢是生理应激和内毒素血症代谢反应的基本特征,这种分解代谢影响肌肉、肝脏、消化道蛋白质的代谢。有人认为,内毒素血症及败血症晚期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MODS)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可能是因为严重的蛋白分解代谢和ATP生成不足所致。Stoner 发现,内毒素血...

内毒素对代谢的影响

2023-11-23
其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最根本原因是细胞代谢特别是细胞氧代谢产生障碍,创伤及内毒素均可影响细胞代谢,其中以内毒素对代谢的影响较明显。正常情况下1分子葡萄糖可通过有氧氧化产生38分子ATP,约1.05×106J的能量供细胞合成代谢。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与微循环衰竭及组织缺氧的关系阐述

2023-11-22
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血流灌注减少,引起缺血缺氧。内毒素与微循环障碍关系密切,败血症及内毒素血症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布,肠、肝、肌肉及皮肤血管收缩,其可能机制为:①内毒素有拟交感作用,能使机体释放儿茶酚胺,收缩微血管。这种作用可能是内毒素直接刺激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所致,也可能是由...

肠内毒素转位是导致MODS的原因吗?

2023-11-22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许多临床疾病中已被证实。严重肝病患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内毒素血症,肝硬化患者至少50%以上有慢性内毒素血症。肝性脑病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增加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能力明显降低有关,这些证据提示肝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能力抑制与引起肠源性内毒素积蓄有关。如果创伤患者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正常,损伤后数天乃至数周均可不发生内毒素血症。损伤后数天发生内毒素血症者,几乎都与环境中肠道...

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致MODS的原因

2023-11-21
研究表明,在内毒素血症或败血症所致的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白细胞会重新分布,大量白细胞滞留在组织中,使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病理检查中还发现,在器官组织的微血管中滞留的白细胞有不少黏附在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上,或是白细胞互相聚集,形成微血栓。自从1987年分离和鉴定出IL-8以来,已清楚化学介质在白细胞聚集、黏附,移动...

NO与内毒素的关系

2023-11-21
NO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扩张物质,除可致低血压外,还有许多作用。近年来,对NO的研究广泛开展,NO在致低血压中的作用已经被肯定。NO的产生受三种不同的NO合成酶的影响,一般分为两种酶,即结构酶及诱导酶。结构酶受细胞内Ca浓度及钙调素调节。结构酶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两种,即神经元NO合成酶和内皮细胞NO合成酶。正常情况下,NO的释放受结构酶调节,所产生的NO对维持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白...

内毒素致休克及MODS的作用过程

2023-11-17
当有小剂量内毒素存在时,TNF-α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更大(图24-1)。内毒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部位为脂质A,它通过肝脏分泌的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与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CD14结合,形成LPS-CD14分合物。LBP可促进LPS与CD14的结合,曾有人认为LBP有清除内毒素的作用,但后来发现,LBP缺乏小鼠能耐受致死性LPS的作用,其内毒素的清除能力不受LBP影响。CD14在内毒素...

内毒素导致MODS原因分析

2023-11-17
临床资料表明,肠细菌及内毒素转位与MOD(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关系密切。在Crohn病、结肠癌及小肠梗阻患者剖腹手术时取出的肠系膜淋巴结中可发现活细菌,在梗阻性黄疸者的肝门静脉内发现有内毒素。肝脓肿患者中起因不明者高达21%,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肠细菌转位或淋巴管系统回流而致。肠道细菌转位是癌症化疗患者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毒素致MODS的机制之细菌感染或内毒素的原因

2023-10-30
内毒素致MODS的机制之细菌感染或内毒素的原因引起 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sndrom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创伤和感染。其实创伤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生MODS时均有感染,因此感染的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在致MODS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关内毒素引起MODS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下文讲解细菌感染或内毒素的原因。目前认为,无论是细菌直接侵入...

鲎试验法中药物与医疗器械的热原允许含量问题简述

2023-10-27
尽管鲎试验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内毒素检测,确实取得了许多成绩,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讲解药物与医疗器械的热原允许含量问题。 由于很小剂量的内毒素即能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及病理效应,而许多药物(包括大输液、静脉注射剂、口服药物、放射性同位素、各类生物制剂),在其原料、制备过程及制备后的各个环节,或多或少地受到内毒素污染。各类医疗器械由于消毒不严格(内毒素需120℃4小...

内毒素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2023-10-27
严重感染、创伤、重度休克、大面积烧伤等病人除原有的器官和组织受损外,可出现两个以上器官序贯性地或同时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以致衰竭。以往,由于患者常在短期内死亡,临床上难以观察到这类改变。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与监测手段的发展,使这些现象得以在临床上观察到。1973年,Tilney首先提出这一现象。1975年,Baue再次报道和加以描述,并提出进行性或序贯性器官衰竭(progressive or ...

关于细菌内毒素限值简述

2023-10-26
内毒素带有负电荷,热稳定性强,所以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及在临床上都不希望有内毒素存在。如果有一定量的内毒素存在于药物中将对人类的治疗带来不利。目前世界各国对各类药品、试剂等的生产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有超过限量的内毒素存在。根据各国药典规定,热原检测品种如果以细菌内毒素检测代替时,可根据热原检测的总剂量计算出相应的内毒素限值(L)值。其计算公式为:L=K/M式中M为通过规定的途径给药时,药品...

如何有效去除内毒素?

2023-10-26
目前,解决如何去除内毒素的问题刻不容缓,那如何有效去除内毒素呢?首先,在药品制剂及基因工程等产品的生产过程去除内毒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药品制造过程中或在基因工程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药品以及水等一切仪器和试剂都不能有内毒素存在,甚至要检查每一个环节中的个别药品试剂的内毒素含量,若发现有超量或较大量内毒素存在时,必须要把内毒素去除,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制造程序。去除内毒素的方法要根据各类药物的...

为什么稀释内毒素标准品需要旋涡振荡?

2023-10-25
《美国药典》中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规定,应使用国家参考标准内毒素(RSE),复溶后应旋涡振荡不少于20min;复溶后的原液于冰箱保存不超过14d,再次使用前要强烈地旋涡振荡不少于5min;随后的每一步稀释前被稀释液也要旋涡振荡不少于1min;不能使用保存的稀释液。美国鲎试剂厂家供应的工作标准内毒素(CSE)在使用说明书中都对内毒素的复溶和稀释有使用旋涡混合器震荡的要求。同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

基质显色法的测定操作介绍

2023-10-24
基质显色法与凝胶法一样,均是利用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中含有可被微量内毒素激活的凝固系统设计而成。该凝固系统包括B因子、C因子、凝固酶原、Ca2+和凝固蛋白原,微量内毒素即可依次激活凝固系统各因子,被激活的凝固酶原具有酰胺酶专一活性,可特异性水解人工合成三肽显色基质N-叔丁氧碳酰-L-亮氨酸-甘氨酸-L-精氨酰-对硝基苯胺(Boc-Leu-Gly-Arg-PNA)中所含的游离肽链,使被内毒素水解...

鲎试验的测定操作简述(一)

2023-10-19
1、试管凝胶肉眼判断法将上述处理后的血浆悬液吸出0.1ml置于小试管中(lcm×7.5cm),同时各吸取标准内毒素(1μg/L)和灭菌蒸馏水各0.1ml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各加鲎试剂0.1ml,轻轻摇匀后放在37℃水浴箱中,30min及1h时各观察一次。观察时轻轻将试管取出,倾斜成45°,肉眼判断凝胶形成硬度。2、微置玻片呈色法鲎试剂与内毒素作用形成凝胶后,用溴酚蓝染色,再压上盖玻片,形成呈...

鲎试验的操作程序介绍

2023-10-19
1、准备鲎试验必须严格避免内毒素的污染,所用的玻璃器材要以优质洗涤剂认真洗净后再用无热原蒸馏水洗涤数次后进行240℃30min或200℃2h干热灭菌,对有机玻璃则用环氧乙烷灭菌;鲎试验所用的液体必须用双重无热原的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且抗凝血试管需涂上硅油。2、试剂(1)样品试管应涂上硅油灭菌,内含肝素抗凝剂,肝素浓度为8×105U/L,每管加1~2滴即可。(2)0.1%溴酚蓝呈色液(bro...

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的基本原理

2023-10-18
细菌内毒素检查(鲎试验)取代热原检查是必然的趋势,应用鲎试验检查内毒素要比热原检查法更适应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在药典中规定了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在我国也是如此,从1995年到2000年,《中国药典》规定的内毒素检测品种数量大大增加,并在方法学上也从单纯定性检查到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同时并存。不仅是对药品的检查,而且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内毒素的检查也不可忽视,因此,内毒素的检测方...

内毒素检测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

2023-10-18
一、发展趋势是否将细菌内毒素检测作为一种新技术载入药典标志着一个国家制药工业、临床医学、生物工程的技术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国家把它载入药典,将其作为细菌内毒素检查的一个新的法定方法。目前,对内毒素的检查方法约有20多种,已得到FDA批准使用的方法有下述四种:(1)凝胶法(Gel-Clot),这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2〉基质比色法:这是目前应用发展最快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定量...

中国内毒素检测历史阐述

2023-10-17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鲎试剂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1975~1982年是我国鲎试剂的试制阶段,当时由于缺乏标准研究基础,没有较为统一的实验方法准则,因此在内毒素检测应用上比国外稍晚了一步。1983年,卫生部授权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输液及放射性药品用鲎试剂检测的协作研究;1988年,卫生部颁布了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凝胶法),允许4种药品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初检;1993年,《中国药典》...

国外内毒素检测历史阐述

2023-10-17
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用鲎试验方法检测内毒素首先在药品管理上逐渐取代了热原检测,美国是发明鲎试剂和最先建立鲎试验方法的国家。1956年,美国动物学家Bang发表了论文——“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阐述了细菌内毒素使鲎血凝固的现象;1964年,Bang和Levin提出了鲎血凝集的初步机制;1968年,Bang和Levin又建立了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的凝胶法,从而在药物的检测及临床医学上进行...

中国鲎凝固蛋白原的分离提纯及其生化性质

2023-10-17
鲎血变形细胞的低渗提取液,即鲎变形细胞裂解物,含有一种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凝固酶原和一种可凝固的蛋白——凝固蛋白原,前者经内毒素激活后转化成具有活性的凝固酶,通过酶介作用使凝固蛋白原转变成凝固蛋白。1972年,Young等首先报道在去热原的条件下用Sephadex G-75分离美洲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蛋白原,可得到三部分物质,第一部分F1占总裂解物蛋白的30%,含有能被内毒素所激活的酶。第二...

关于鲎试剂制造进一步研究的注意点及研究方向

2023-10-17
1、制备采血的鲎要新鲜或用经人工养殖几天后的健康鲎,采血时血流必须通畅。采血量大,试剂质量也高,但不同季节鲎血的质量也有差异。2、在制备TL的全过程中均须无菌操作,动作应轻,以防止细胞破裂。使用器具均须清洗干净并去热原。作者曾对器具做硅化与不硅化处理的比较,其结果发现器具硅化与否不影响灵敏度。因此,只要器具干净并已去热原即可以不硅化。3、在抗凝剂方面,作者使用的茶碱量较大,观察发现其细胞形态...

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的制品检测

2023-10-13
1、使用凝胶法进行鲎试剂成品内毒素测定,标准内毒素含量为10EU/支,准确加λ无内毒素用水(以下简称水)1.0ml,溶解,用封口膜封住安瓿口。2、将封口安瓿放λ旋涡混合器上旋涡混合,一般情况下国家标准品是20~30min,工作标准品是10~15min(其要求的理由下述会阐明)混合时注意不要使安瓿内溶液沾上封口材料。3、将混合好的内毒素溶液(此时浓度为10EU/ml)用水稀释为2λ、λ、0.5...

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的制备步骤

2023-10-13
1、采血取活鲎用水冲洗,将鲎屈曲,露出头、胸、腹三节交界处,用碘酒擦拭后用酒精消毒。取15G针头一次性输血器,针尖插入盛有100ml抗凝剂1的瓶中,另一端的针头刺入鲎的头腹部关节处深入约1~2cm,蓝色血液就流入瓶内,每瓶采血100ml,注意稳定针头,使其不要移动。在采血过程中,鲎血应是顺畅地流入瓶中,若发生间歇滴入就容易凝固,应即弃去不用。采血后立即用1000r/min离心约2min。离心...

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的材料与制备

2023-10-13
我们了解到,鲎血液中含有一种细胞即变形细胞,这种细胞内的溶解物(裂解物tachypleus lysate,TL)可与微量细菌内毒素起凝集反应,这是由TL中的一种酶被细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激活,使其蛋白质形成凝胶所致。为此人们已阐明了这方面的理论机制,并已着手利用各种技术从自然界存在的某些物质中把它提取出来,实践并应用于社会,鲎变形细胞内的溶解物主要有两种,凝固蛋白原及凝固蛋白...

鲎与鲎试剂的关系阐述

2023-10-12
热原(pyrogen)指在临床上能使哺乳动物产生热原反应的物质。关于热原的定义在学术上尚有争论。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在学术上也有争议。但在药检的范畴,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是无热原,检测内毒素就是检测热原。随着科学的进步,通过对鲎血液细胞溶解物及内毒素的深入研究发现,鲎血液细胞的溶解物包含了与内毒素反应所需的全部凝集因子,它们与内毒素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酶促反应。1964年,Bang和Levin首先提...

鲎与内毒素相互关系作用阐述

2023-10-12
鲎(Tachypleus,limulus)为大型节肢动物,属蜘蛛风,现共有2属5种:Limulus属的Polyghemus种,分布于北美洲东部沿海;Tachypleus属的Tridentafus种、Gigas种和Boeveni种分布于中国、日本东南部及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一带;Carcinoscorpius属的Rotundieauda种则分布于印度洋沿岸。中国及日本鲎经鉴定为Tachypl...

阻止内毒素有害反应的总结

2023-10-11
尽管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了许多抗内毒素的战略及具体药物,但至今为止的一切治疗措施都不能令人满意。虽然这些治疗措施在动物及少数患者中的应用显示有益,但大量临床应用则显示无明确的治疗效果,甚至无效。因此,目前的研究距将来临床广泛使用有效的抗内毒素治疗还有很大距离。一般认为,研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对LPS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了解还不十分清楚。虽然已发现了某些细胞受体如CD14的信号转导途...

其他抗组织防止LPS的致死战略

2023-10-10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后,移至靶组织,释放出许多毒性分子,损伤组织细胞,导致器官衰竭。TNF-α和IL-1可促进内皮细胞ICAM-1、ELAM-1和VCAM-1的表达。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上的受体参与白细胞边缘流动及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移动至炎症部位(肝或肺泡腔)后,黏附于靶组织上并脱颗粒,释放出破坏性分子,如超氧化合物、氧自由基及各种酶蛋白。如果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反应包括与...

关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注意事项

2023-10-10
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本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1EU与1个内毒素国际单位...

内毒素中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措施

2023-10-08
败血症时许多细胞因子(IL-1、IL-6、IL-8及TNF-α)水平增加,已发现感染性休克的死亡与血清内细胞因子的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与IL-6水平关系更加密切。其实IL-6水平的增加主要受IL-1和TNF-α水平的影响。由于血浆中含有IL-1及TNF-α抑制物(IL-1Ra以及可溶性TNF受体P55和P75),因此直接测定血浆内IL-1及TNF-α浓度并不可靠,这可能也是临床上发现IL-1...

腺嘌呤和脂质介导与LPS信号转导的关系

2023-10-08
有研究报道,嘌呤介导信号与LPS信号转导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含腺嘌呤碱基的化合物可调节LPS的作用。嘌呤类似物2-甲硫-ATP可保护小鼠免受内毒素的致死作用。另有报道称2-氯-ATP和其他腺嘌呤衍生物如腺苷激酶抑制剂GPss对内毒素血症动物也有保护作用。人工合成的腺苷和真菌代谢产物马兜铃霉素(aristeromycin)类似物(the adenyl carboxyclic necle...

蛋白激酶、NF-κB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作用

2023-10-08
有许多蛋白激酶参与LPS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其中几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已证明对内毒素血症及败血症治疗有效,特别有效的是PKC抑制剂H-7,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s:AG126及AG556及P338激酶抑制剂SB203580。NF-κB参与与炎症有关细胞的基因调节,pyrrolidinedithio-carhamate是一种NF-κB的抑制剂,α-Benzolamino-1,4-nap...

阻断LPS信号转导过程简述

2023-10-08
有关LPS作用的具体细节虽不完全了解,但此环节已经清楚,内毒素进入体内后可激活体液及细胞反应,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在体液方面,LPS可激活补体途径,影响凝血系统、增加纤维蛋白形成,减少纤维蛋白清除,最后导致凝血功能的紊乱,发展为DIC。除体液作用外,LPS还可刺激数种细胞分泌许多活性分子。经LPS刺激后,B细胞多克隆激活,分泌免疫球蛋白;浆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化学趋化因子、组胺和5-羟色胺;...

LPS拮抗剂简述

2023-10-08
理论上如能阻止LPS与组织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就能阻断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5531是一种内毒素拮抗剂,是根据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脂质A(RcLA)的结构合成。RcLA能抑制其他细菌LPS诱导的细胞因子产生。E5531与RcLA一样对内毒素具有拮抗作用,但与RcLA不同,它对内毒素无强力的拮抗作用,即使提高E5531的浓度也是如此。如果在E5531的C3及C3...

特异性抗内毒素战略之直接清除内毒素

2023-10-08
研究者早已证明,通过血流灌注或血浆交换技术能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Iwai等应用血浆交换技术治疗了16例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结果显示:血浆交换治疗患者血中的内毒素浓度、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Janhon等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他用血浆交换技术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62%患者的TNF-α被清除,减少了TNF-α对各个器官的毒性作用。因此,通过血浆交换可有效地清除体内的内毒素及各种...

抗内毒素抗体之血清或白细胞抗内毒素分子

2023-09-27
人体内许多血清蛋白分子具有抗内毒素的功能。这些成分包括脂蛋白(LDL,HDL)、血清淀粉样Р物质(ASP)、急性时相蛋白如LPS结合蛋白(LBP)及粒细胞蛋白如倔强素(indolicidins)、防御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8000的阴离子抗菌蛋白(CAP18)、嗜天青蓝素(azurocidin,CAP37>及杀菌渗透性增强蛋白(BPI,CAP57)。各种脂蛋白包括乳糜微粒、VLDL、LDL及H...

主动免疫战略延长内毒素抗体的作用

2023-09-27
用疫苗防止败血症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有一个好的抗内毒素疫苗。环磷酰胺与其他化疗药物能通过作用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促进抗体形成。其实小剂量的环磷酰胺常在肿瘤疫苗中使用。Cross等报道,在环磷酰胺诱导产生的白细胞减少出现前6周,应用脱毒J5LPS/脑膜炎球菌B组OMP复合物免疫小鼠,能明显保护小鼠免受铜绿假单胞菌或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的致死性败血症。被动免疫最大的不足是抗体不能持续太久,但主动疫苗免...

使用不同抗内毒素疫苗产生的反应简述

2023-09-27
许多研究报道了用灭活细菌疫苗主动免疫人体以诱导产生抗核心糖脂抗体,但仅有一个研究中分析了抗体的反应性。结果显示,8/16的疫苗有IgG抗体增加4倍以上,9/16的抗体IgM也有所增加,不过抗体的增加是暂时的,实验30d后再用疫苗不能使抗体增加。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有局部反应,7例有一种或更多的全身症状。随着疫苗技术的进展,这种整个细菌的疫苗日趋淘汰,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疫苗难于保持实验的重复性及易...

抗内毒素抗体之各种类型抗体的临床效果

2023-09-26
(1)早期研究结果:早年Braude及McCabe等对内毒素抗体进行了广泛研究。由于E.coli OmiB4(CJ5变异株)及明尼苏达沙门菌(Re变异株)具有核心结构暴露的特点,因此早年主要用这两种菌株的LPS进行研究,并为以后研究内毒素抗体奠定了基础。Ziegler等表明,用灭活的J5细菌免疫志愿者,然后用志愿者的血清被动免疫G-杆菌败血症患者,这样可使患者免于死亡。应用抗J5清的G-杆菌...

抗内毒素抗体之内毒素的结构简介

2023-09-15
(1)脂质A: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人们致力于对脂质A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至今由于对脂质A结构的了解,脂质A已可在实验室内人工合成,因此也产生了许多脂质A拮抗剂及脂质A激活剂,但这些人工合成物质的临床意义尚不能完全肯定。(2)内层及外层核心结构:在各种肠道细菌中,О抗原的结构变化甚大,以致各肠道细菌同种之间的О抗原也不一致,但其核心部位的结构相对保守,变异较小。内层核心结构包括独特的庚糖和2-酮...

脂质A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

2023-09-15
LPS是G-杆菌外膜的基本结构,如果LPS的生物合成发生变异,可使细菌更易被补体系统所溶解和清除。近年有人已分离出一种噬菌体,能通过抑制细菌LPS的合成,干扰和破坏肠道细菌。继续研究发现,这种噬菌体能合成产生一段短的核苷酸,类似反义RNA,可阻断LPS生物合成所需的各种酶的产生。因此,可认为干扰LPS生物合成的物质将可发展成为理想的抗G-杆菌的抗菌物质。这些制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青霉素类似,可...

抗内毒素治疗的重要性

2023-09-14
细菌内毒素是目前发展治疗G-杆菌败血症新药的目标之一,尽管最近已证实内毒素抗体对感染性休克治疗无效,但仍需继续寻找治疗G-杆菌感染的新方法,因为最近的临床资料表明,G-杆菌所致的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达45%左右。G-杆菌败血症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的亲水大分子物质是细菌外膜的必需成分。在细菌生长或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具有高度毒性作用,但其毒性作用的产生往往依赖于细胞免疫介导...

抗内毒素治疗战略简述

2023-09-14
数十年来,人们对内毒素血症及G-杆菌败血症的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通过长期的努力,发展了许多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不能有效地控制内毒素血症,因此仍不能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治疗败血症仍采用综合措施,包括清除感染病灶,控制细菌感染及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这样处理虽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死于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什么采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后血中细菌转为阴性、感染...

如何有效清除体外内毒素?

2023-09-13
在内毒素清除的早期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内毒素以聚合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近似于1000000),如此可通过超滤来实现最佳分离。到目前为止,在许多地方仍保留这种观点,并且有事实依据,即水和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溶液通过超滤去污染比较高效。当然,在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大的内毒素聚合物分解为较小单位甚至单体,事实上并不依赖它们的净电荷。大、小单位的比例是由内毒素的浓度决定的,同时Ca2+、螯合剂...

内毒素吸附的动力学

2023-09-11
Minobe等于1991年提出了关于内毒素吸附动力控制的问题,他认为在低浓度时最有特异性,这是由微粒和囊泡的大小及其稳定性所决定的。空间结构的限制阻碍了聚合物穿透吸附剂孔系统。所以,内毒素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但这只是吸附剂结合能力的一部分,如对于交联葡聚糖珠来说这种作用远小于1%。在孔系统内面的吸附需要分解聚合物,这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能解释在分批吸附试验中所观察到的摄取曲线...

关于选择性清除内毒素的方法其他吸附技术简述

2023-09-11
采用等电点聚集法得到的蛋白质预备成分,可以用一种符合预先测定的等电点的腔隙电解体作为膜来实现。Lncas等发现,这同样能从蛋白质溶液中去除内毒素。肌红蛋白质溶液持续循环于pH 6.98和pH 8.04,1mmol/L HEPES pH 5.1的膜内,在3h之内,内毒素的量从6000ng/L下降到6ng/1。处理其他蛋白质时,可以根据其pI值选用相应的pH 值。这个过程的特点是,需要非常小的离...

持续低含量内毒素的问题

2023-09-01
在纯化的最后阶段,目标是蛋白质的浓度为克每升水平,同时内毒素的浓度为微克每升左右,这种情况常常会类似于大海捞针一样的劳而无获。检测这些低浓度的内毒素也是一个问题,往往很难在纳克每升水平应用一般的常规方法直接检测出来。据许多尚未正式报道的资料表明,许多检测到的成分起先被认为是致热性的新物质,后来证实这些物质的致热活性的来源并不是这种物质本身而是内毒素。这是由于检测技术的不敏感所造成的,所以要完...

产物纯化清除内毒素

2023-08-31
产物的纯化可以有效地去除内毒素﹐常用的纯化流程由几个层析步骤组成,包括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层析和凝胶过滤色谱法。一般来说,起初,高内毒素含量的产物通过上述过程的纯化而不再经别的特殊处理就能将内毒素减少至100EU/ml左右,甚至更低。如重组α1-抗胰蛋白酶在粗制的细胞匀浆中浓度为1.2×107EU/ml,当采用超滤﹑离子交换和固定的金属螯合物吸附层析法三步纯化后,终产物中的内毒素含量小于0...

生化技术中的内毒素

2023-08-31
现代生化技术提供了许多合成蛋白质的方法,其中有人蛋白质(如生长激素和干扰素)表达的模拟生物技术、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以及酵母菌和真菌蛋白质在转录后加以修饰改变而成单克隆抗体等。随着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些生物技术工程来合成药用性蛋白质,内毒素的污染也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造成的内毒素污染量很大,污染的程度取决于产品的来源。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通常含内毒素100~100000...

内毒素的研究发展历程简述

2023-08-30
由于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预防和治疗内毒素对免疫细胞所产生的有害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多数学者的普遍重视。近十余年来,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1年,Zregler等首次采用抗内毒素抗体;1992年,Lynn和 Golenbock分离出一部分内毒素的结构用以阻断内毒素受体及使用介导受体的拮抗剂等均获得了成功。然而,内毒素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不...

参与内毒素休克的几种因素

2023-08-22
一、补体补体系统由2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是补体激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补体的作用一般限于局部,但一旦全身补体激活,则可影响整个机体。补体的激活有利于各种细胞清除外来致病原,但激活过程中的液相产物在炎症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C4、C3和C5被稀释后所产生的液相因子均是过敏毒素,能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引起平滑肌收缩及血管通透性增高。C5a具有明显的化学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

参与内毒素休克的前列腺素简述

2023-08-22
前列腺素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其中包括血栓烷及白细胞三烯,这一组血管活性调理介质在内毒素休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毒素能激活磷脂酶A2,使花生四烯酸产生过多,同时又能刺激5-脂氧化酶及环氧化酶使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介素及前列腺素合成增多。这些物质的合成依赖不同细胞型的特异性酶,例如血小板能合成大量血栓烷但不能合成PGI2,而内皮细胞则主要产生PGI2和 TXA2。PGI2对血小板聚集和血管...

鲎试剂:背景、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2023-08-22
鲎试剂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的生物试剂,它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制药和食品等领域。本文将介绍鲎试剂的背景和重要性、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一、鲎试剂的背景和重要性鲎试剂是一种从鲎血液中提取的生物试剂,可以用来检测细菌内毒素。鲎试剂中的主要成分是鲎血细胞中的细胞溶解物,这些细胞溶解物可以与细菌内毒素发生反应,从而产生可见的凝集沉淀。...

鲎试剂检测内毒素的原理与应用

2023-08-21
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内毒素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鲎试剂是一种从鲎血液中提取的生物试剂,能够与内毒素发生反应,产生可见的凝集沉淀。因此,鲎试剂被广泛应用于内毒素的检测。本文将介绍鲎试剂检测内毒素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一、鲎试剂检测内毒素的原理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

参与内毒素休克的异化激素

2023-08-21
内毒素血症时,分泌异常的激素主要为一些分解代谢性激素,如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胰岛素等均分泌增加。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三种。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由交感神经末梢分泌的,两者都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对内毒素具有较高的应激性,在内毒素血症或内毒素休克时,其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儿茶酚胺具有强力收缩血管的作用,当其分泌增加时,微...

参与内毒素休克的调理介质之细胞因子

2023-08-21
内毒素致休克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有的仍不清楚,但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及微血栓形成是最基本的机制。尽管如此,引起这些障碍并非是内毒素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许多调理介质及异化激素而实现的。内毒素在体内的作用大多是通过间接作用而实现的。内毒素进入体内后,可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至今发现的细胞因子已有60~70种之多,常常是一因子具有多功能或多因子具有相同的功能...

内毒素对细胞代谢及功能的影响之溶酶体障碍

2023-08-18
溶酶体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胞质小体,其中含40多种酶。溶酶体的功能主要是消化细胞,吞噬和胞饮而来的大分子颗粒(如脂肪核酸)在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更小的颗粒。因此,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在内毒素作用下,特别是在内毒素休克时,溶酶体的膜通透性增高,完整性破坏,溶酶释出,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溶酶体膜的脆性增加,这是由于内毒素或缺氧酸中毒等因素作用于膜后直接引起的...

计算药品的内毒素限值

2023-08-16
从事细菌内毒素检测(BET)方法开发的分析人员经常会遇到新化合物或新产品,要求他们计算内毒素限值,为新材料开发检测方法,并将经过验证的检测方法转移到质量控制部门。什么是内毒素限值,化验开发人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才能计算出内毒素限值?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外细胞膜外层的成分。虽然内毒素注射到哺乳动物体内会产生多种生物效应,但目前 BET 检测的重点是确定材料中或材料上的内毒素含量是否足以导致患者发...

微血流流态的紊乱之DIC形成

2023-08-16
DIC与休克的关系十分密切。急性 DIC常伴有休克;休克特别是休克晚期可促进DIC形成。各类休克中,感染性休克最易伴发DIC,这主要是由内毒素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研究表明:①内毒素可使血液凝固性升高。②内毒素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内毒素休克更易使组织缺氧,影响有氧氧化,产生酸中毒。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及间质的损害作用,最后促使微血栓形成。③内毒素可引起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内毒素与细胞代谢之休克细胞

2023-08-14
中毒性休克时,常伴有微循环的障碍,但这并不能完全用微循环障碍来解释休克的所有方面:①休克时,在血压下降之前已出现细胞膜电位的改变。②微循环的改善不总是伴有细胞代谢障碍的好转。③补充ATP及其他促细胞代谢的药物有一定抗休克作用。④因休克而死亡的患者不总是微循环障碍最明显者。因此,休克时细胞代谢的障碍机制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是代谢过程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若想研究人体的代谢功能,必须要了解细胞的...

内毒素休克中期之血池和血淤泥的形成

2023-08-11
(1)血池形成:休克时,某些微循环收缩,而某些微循环则扩张,这主要是由于神经-体液等因素调节的结果,目的是保护重要器官的血供。扩张的微血管中常有血液的蓄积,从而形成血池(blood pool)。众多的血池能蓄积大量的血液,这就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休克中晚期,由于酸性代谢物、补体的激活及组胺与5-羟色胺等的作用,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进而形成更大的血池,严重影响有效循环血量,使休克进一步加深...

内毒素休克早期的微血流流态情况简述

2023-08-11
休克时,由于微循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造成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流减馒和血液淤积,由此也可引起微血流流态的紊乱。微血流流态的紊乱一般常发生于休克的中晚期,而很少发生于休克早期。休克时微血流流态的紊乱,按先后次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介绍早期情况:血细胞与微血管间、血细胞相互间黏聚力增加,血黏度增高。内毒素休克早期即可发现血流缓慢,血小板和白细胞分流并拥集在微血管的边缘分支中。由于内...

微血管壁的损害及通透性的改变

2023-08-11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厚约 1µm。真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十分接近,距离约为20~50µm。近年来应用电子显微镜发现,毛细血管壁相邻两个内皮细胞之间虽有紧密连接结构,但仍有一狭窄细缝,其宽度约为3~20nm,而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缝隙因细胞融合而封闭,这是血-脑屏障的机械结构。尽管毛细血管壁具有紧密连接,但微血管内的营养物质仍可自由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周围,这是因为有下列机制的存在:①...

内毒素影响微血管舒缩功能之微血管衰竭期

2023-08-10
如休克进一步发展,由于内毒素持续作用,组织严重缺氧,加之酸中毒及儿茶酚胺的耗尽,使微血管的平滑肌完全失去了反应性,而处于麻醉状态,进一步造成微血管舒缩功能衰竭(图23-3),使大量血液淤积,甚至血液停滞不流。另外,微血管反应性低下的原因可能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管平滑肌超极化。②肾上腺素受体失敏。③NO合成增多。休克时,微血管的低反应性以微动脉表现最明显,在微动脉中以α肾上腺素受体占优势,α...

内毒素影响微血管舒缩功能之微血管扩张期

2023-08-10
在某些休克中,并无血管痉挛的发生,从休克一开始即有微血管的扩张(图23-2),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这是因为机体对过敏源产生IgE抗体,并使体内嗜碱粒细胞致敏,当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源后,在没有补体参与下可激活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及缓激肽等血管扩张物质,使血管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导致休克。在少数感染性休克早期也可以没有血管痉挛期,这可能是由于血管收缩期较短之故。大多数休克早...

微血管舒缩功能的异常之微血管痉挛期简述

2023-08-08
从微循环障碍的观点来看,一个典型的休克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变化可经历微血管痉挛期、微血管扩张期和微血管麻醉期三个阶段,但有时三期界限不十分明显,而且各器官微血管的改变尚不同步。各种休克发病过程中尚伴有体内许多缩血管及扩血管物质的变化,早期常以缩血管物质增加为主,后期以扩血管物质增加为主,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微循环功能异常的因素之一。下文介绍微血管痉挛期的有关内容。微血管痉挛期(图23-1)...

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二)

2023-08-08
神志变化休克早期,由于毒素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影响,患者脑血管可有轻微的痉挛,脑血流轻度减少,但脑组织的细胞代谢功能尚未有很大影响,只出现轻度疲乏无力、嗜睡,反应基本正常和稍迟钝.如血压继续下降,有效血容量不足,则可影响脑的血液供给,细胞代谢功能受到损害,则可出现兴奋,烦躁、失眠、反应过度,甚至挣扎、狂叫、幻觉、恐惧等。如休克进一步发展,血压继续下降,则大脑皮质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患者表现为表...

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一)

2023-08-08
中毒性休克都是在严重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特别是败血症患者,因此一般先有感染或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然后出现休克。一、一般表现患者往往有严重的感染,常呈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反应迟钝、烦躁不安、软弱乏力、食饮不振﹐可伴有恶心呕吐、口舌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久病者尚有消瘦。可发现感染源,常见部位为肺部、肠道、泌尿道、胆道或破损皮肤及外伤口,细菌培养常为革兰阴性杆菌。二、发热发热是明...

中毒性休克的发生率概述

2023-08-08
由革兰阴性或革兰阳性细菌所致严重感染和毒血症所引起的心血管功能衰竭,称为中毒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有时也称为败血症休克,严重休克如未及时纠正,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酸中毒等可进一步加重,并可诱发DIC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最后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乃至死亡。因此,中毒性休克是细菌感染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多于革兰阳性菌,前者多表现为低排高阻型冷休克,而后者发生中毒性休克...

肝巨噬细胞及其他免疫功能作用

2023-08-04
研究者发现,实验动物肝门静脉结扎时,内毒素水平增加,但结扎放松后6h内内毒素血症消失,提示在致命性肠系膜缺血模型中,肠屏障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在病因解除后能迅速恢复正常。细菌转位常指打击后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内源性肠道细菌。特殊菌种转位的能力与其在肠道内的优势有关,而逃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存活的能力则与其毒性有关。实验中,在实验动物肠道细菌过度生长时,投予内毒素、失血性休克、降低T细胞功...

营养激素、生长因子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2023-08-04
饮食成分是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另一因素。全肠外营养(TNP)可增加肠黏膜通透性和细菌转位,即使使用不同脂质配方的饮食也可增加肠细菌转位。饥饿时可增加细菌转位的发生。有人认为,慢性营养不良一般不会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但此时如再有另外一刺激如炎症或注射内毒素等就可使细菌转位增加。关于TNP及基本要素饮食增加肠黏膜通透性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近年的研究认为,该机制涉及肠黏膜屏障本身及肠相关免疫功能。...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之细胞因子

2023-08-03
体外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如IFN-γ和IL-4可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但具体机制不清楚。有人提出,IFN-γ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结合可激活许多细胞产生NO。因此可以设想,细胞因子是通过诱导iNOS使NO产生增多,最后使肠通透性增加的。IL-6可能也参与肠黏膜屏障功能,抗IL-6抗血清可明显减少细菌转位,改善创伤后的生存率。抗IL-6抗体也能明显减少转位细菌的数量及活细菌数。TNF可增加肾上...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之一氧化氮

2023-08-02
在病理和生理情况下,具有信号及效应作用的一氧化氮(NO)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胃肠道的NO可能来源于肠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以及黏膜下各种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肠道细菌也可产生大量NO。肠细胞是NO的另一重要来源。NO合成酶以两种形式存在,结构酶和诱导酶,后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一定起作用,但受细胞因子或内毒素刺激时,诱导酶可大量生成,并合成大量NO。在消...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的原因之黏膜酸中毒

2023-08-02
为维持能量水平,缺氧时细胞无氧酵解增加。与有氧氧化相反,在糖酵解过程中,糖分解不完全,一个葡萄糖分子仅能产生4~6个ATP,而在有氧氧化时1个分子葡萄糖能产生38个ATP,同时无氧酵解还产生许多H+离子(2H+/1mol葡萄糖),最后导致ATP缺乏及组织酸中毒。其实,在内毒素血症或败血症时,即使没有缺氧缺血,也可发生酸中毒,这是因为内毒素可下调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使线粒体氧化过程受阻,同时无活...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之氧自由基

2023-08-02
反应性氧中间体(ROI)如 H2O2及羟自由基,是导致肠屏障功能不全的另一些因素。在缺血-再灌注实验中,肠缺血可致肠通透性增加,并有氧化反应的证据,缺血-再灌注时,至少可通过两种机制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①黄嘌呤氧化酶反应。②肠微血管中白细胞的NADPH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时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氧自由基可使上皮及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虽然具...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原因之ATP耗尽

2023-08-01
ATP是细胞能量的来源,在缺氧状态下,无氧酵解所产生的ATP不能满足代谢所需,细胞ATP含量下降,除了组织缺氧因素外,其他因素如氧化反应、NO和组织酸中毒等也可使ATP耗尽。ATP耗尽可影响肌动蛋白,抑制单体肌动蛋白转为F-肌动蛋白,因此细胞骨架系统受到破坏,使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ATP耗尽导致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的另一因素是细胞内外Ca2+梯度紊乱。Ca2+对上皮通透性的作用非常复...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原因之黏膜缺氧

2023-08-01
关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肠道屏障功能非常复杂,不可能用单一的机制来解释其所有表现,这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以下介绍黏膜缺氧导致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机制的原因肠绒毛的血液是由绒毛内中央营养小动脉供给,血液回流是由弓型小静脉完成。这种解剖学的特点导致绒毛顶端也相对缺氧(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因为多数的氧被绒毛其他细胞所利用,以至顶端的血流含氧量下降。另外,绒毛微血管的解剖特点符合对...

实验性细菌及内毒素转位证据

2023-08-01
有研究者在实验中用C14标记的大肠杆菌注入实验鼠肠腔,然后放血,诱发失血性休克[收缩压2.94kPa(30mmHg),维持4h],结果实验组14只鼠中有7只在体循环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其中5只血培养发现大肠杆菌生长,而对照组无1例在体循环中检到放射性物质,血培养也阴性。体循环有放射活性物的7只鼠均于80h内死亡,而无放射活性的另外7只鼠均存活。提示细菌和内毒素的转位影响存活率。研究者已在不同...

细菌及内毒素转位与临床的关系

2023-07-31
有证据表明,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情况下,细菌可透肠而转位。在克罗恩(Crohn)病、结肠癌和小肠梗阻患者腹部手术取出的肠系膜淋巴结中,可发现活细菌。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门脉系统内发现内毒素;肝脓肿起因不明者高达12%,脓肿培养液有肠道菌特征的需氧和厌氧菌生长,其机制可能是细菌由肠道通过肝门静脉或淋巴管系统转位于肝,形成肝脓肿。肠道菌菌血症是化疗患者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

肠道的屏障功能之细菌转位和肠的通透性

2023-07-31
通常对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用两个术语或方法来表示,即细菌转位和肠的通透性。所谓细菌转位(bacteria translocation)即为肠内细菌经肠黏膜转位至局部淋巴结或血液。所谓肠通透性(permeability)是指肠道对不同水溶性物质的通透程度。细菌转位的测定常用局部淋巴结、肝、脾、肺组织及血液中的活菌数目来表示。最近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细菌来估价转位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的量,认为用局部...

肠道的屏障功能之肠相关淋巴网状组织

2023-07-31
肠相关淋巴网状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reticular tissue)包括三个部分:Peyer小体、固有层及上皮内淋巴细胞。Peyer小体是黏膜和黏膜下淋巴组织小体,存在于整个小肠,来自肠道的各种抗原在Peyer小体中被淋巴细胞致敏后,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然后移至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肠黏膜中还存在着一种特别结构,具有独有的、可通透的上皮细胞,称M细胞,其使...

肠道的屏障功能:阻止内毒素进入人体循环

2023-07-28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贮存场所,正常情况下,肠道有阻止这些细菌及毒素进入人体循环的能力,因此肠道具有屏障功能(表22-1)。正常肠道具有许多功能,包括复杂的消化过程,选择性吸收和分泌功能。肠蠕动的存在有利于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的排出,使细菌和毒素处于不停的运动过程中,阻止细菌和毒素长时间与黏膜接触,减少细菌和毒素穿透肠黏膜而产生转位。如果蠕动减弱或消失,如肠梗阻时,细菌滞留并大量繁殖,有机...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贮存场所

2023-07-28
胃肠道是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的贮存场所,正常情况下上消化道(胃及十二指肠)一般是无菌的或几乎是无菌的。回肠内容物的细菌含量约106~1010/L,结肠约1013~1015/L,但绝大多数(99.9%)的厌氧菌与某些致病菌之间有互相制约的作用。约有500种以上肠道细菌组成微生态平衡。肠生态平衡可因许多临床情况而破坏,如危重患者、饥饿等。Aerdst等对18例用呼吸机支持的危重患者胃内...

肠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概述

2023-07-25
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些研究证实,在某种因素作用下,许多患者肠道内的细菌及内毒素,可通过肠壁而进入体循环。然而,直到70年代末期,这个理论还没有受到重视。在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人们发现衰竭器官常远离原发病灶,而且器官衰竭常发生在损伤数周后,说明有内源性或外源性循环内物质在起作用。此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胃肠道常驻菌群是免疫抑制患者(如骨髓移植、癌或白血病伴粒细胞减少患者)细菌和真菌...

内毒素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23-07-25
内毒素可以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释放TNF-α等细胞因子,促使凋亡相关受体表达增加,如Fas、TLR2、CD14等,引起细胞凋亡。已经证实,休克时全身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主要脏器细胞,除了可以发生变性坏死外均可以发生细胞凋亡。用非致死剂量的TNF-α,IL-1,NO等刺激物攻击内皮细胞可以导致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凋亡,电泳...

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起关键性作用

2023-07-25
以前认为细胞核是凋亡效应的主要目标,现在发现,细胞凋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两条途径,细胞凋亡时细胞器也可发生变化,表现为溶酶体增多内质网和线粒体增殖并且区域化以及线粒体内膜磷脂减少。特别明显的是,线粒体发生一系列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变化:①细胞凋亡时,线粒体呼吸链受到损害,使细胞生成ATP减少,导致细胞死亡。②线粒体是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主要来源...

钙稳态失衡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23-07-24
细胞钙稳态失衡也是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如TNF-α,抗CD3抗体等所引起的细胞凋亡即是对钙离子具有依赖性的过程。细胞凋亡时胞质内Ca2+浓度显著升高,并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凋亡改变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的激活,需钙蛋白酶、磷脂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等的激活,以及凋亡细胞的空泡化等均与钙稳态失衡有关。其机制可能为:①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降解DN...

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23-07-24
氧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跃,能破坏机体的氧化与还原的动态平衡,促使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脂质)的氧化损伤,干扰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形成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使部分细胞出现凋亡。其机制可能为:①氧自由基可损伤DNA,并可激活p53基因表达,促使细胞凋亡,②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能活化聚ADP核糖转移酶,引起NAD快速耗竭,ATP大量消耗,引发细胞凋亡。③氧自由基攻击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引起...

凋亡的相关基因之Fas基因、p53基因、c-myc以及bcl-X基因

2023-07-24
一、Fas基因Fas蛋白是一种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为Ⅰ型跨膜糖蛋白,也称为CD95或凋亡蛋白1(apoptosis-1,APO-1),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0~52000,由335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因其基因可发生不同的拼接,因而Fas.蛋白也能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Fas蛋白的胞质结构域有一段与TNF-α受体同源,称为死亡结构域,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表达。目前的研究表明,天然表达或转染表达Fa...

凋亡的生化变化之粒酶/裂解素和钙离子的动员

2023-07-13
免疫细胞如杀伤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出穿孔素(perforin)和多种丝氨酸蛋白酶,介导靶细胞凋亡,这些丝氨酸蛋白酶被称为粒酶(granzyme)。粒酶A有胰蛋白酶的活性,可以裂解Lys-X键和Arg-X键,以及粒酶B及其在大鼠淋巴细胞中的类似物。裂解素2(fragmentin 2)则可以分解Asp-X键。粒酶/裂解素的细胞作用底物仍不清楚。1977年,Kaiser等报道,使用糖皮激素诱导细...

凋亡的生化变化之需钙蛋白酶

2023-07-13
需钙蛋白酶(calpain)为一种对Ca2+具有依赖性的中性蛋白酶,它与凋亡蛋白酶有明显不同(表21-2),有两种异构体(m-calpain和u-calpain),广泛存在各种细胞中,并以异源性二聚体(80000-29000)的酶原形式存在于静息细胞中。需钙蛋白酶可以被Ca2+和自身加工进行活化,能够被内源性蛋白质抑制物calpastatin 所调节。需钙蛋白酶参与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

凋亡蛋白酶的激活及其作用

2023-07-12
凋亡蛋白酶(caspase)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e-containingaspantate-specific protein)的简称,它是一组对底物天冬氨酸部位具有特异性水解作用、活性中心含半胱氨酸的蛋白酶。目前已知此组酶共有13种,命名为凋亡蛋白酶1~13,其中起凋亡作用的有凋亡蛋白酶3、6、7;起凋亡信号转导作用的有凋亡蛋白酶8、9。凋亡蛋白酶的激活可以通过以...

凋亡的生化改变

2023-07-12
一、DNA 的片段化典型的细胞凋亡以细胞核固缩、染色质DNA的特征性片段化为主要特征。细胞凋亡发生时,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被激活DNA双链被切成特征性的片段。二、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现在正常细胞中存在对Ca2+和 Mg2+依赖的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这种Ca2+、Mg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双链 DNA内切酶,这是一类与凋亡有关的核酸内切酶(deoxyribon...

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2023-07-12
发生凋亡的细胞,其表面的微绒毛消失,并逐步脱离与周围细胞的接触。形态上,凋亡细胞首先变圆,与邻近细胞脱离,失去微绒毛,胞质脱水浓缩,胞膜迅速发生空泡化(bleb-bing),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出现固缩(condensation),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并与细胞膜融合,形成膜表面的芽状突起,称为出芽(buding)。晚期,核染色质高度浓缩融合成团状,核染色质密度增高呈半月形或马蹄形分布,并凝集在核膜...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2023-07-07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细胞凋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其自身借以存活的需要,因而贯穿于全部生命周期中,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均是如此。③细胞凋亡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细胞主动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细胞凋亡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确保正常发育、生长。机体的发育、生长过程不仅仅需要细胞的增殖与细胞...

内毒素与凋亡之凋亡概述

2023-07-07
内毒素进入机体后,99%很快被清除。内毒素在体内、体外均可引发免疫反应,使单核-巨噬细胞等细胞释出细胞因子,发挥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其中涉及诱导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机体内细胞死亡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的坏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损害因子以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以导致细胞坏死。坏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致使细胞肿胀,细胞器变形或肿大,细胞结构全面溶解、破坏。早期细胞...

BPI对游离LPS的作用

2023-07-07
天然BPI对各种光滑型革兰阴性菌外膜LPS的亲和力有很大差异,而对各种纯化的游离LPS的亲和力则基本相同。这表明细菌外膜上LPS分子的表型与游离LPS分子存在差异。前者通过脂质A区结合的长链脂肪酸﹐借疏水键与细菌外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外侧紧密相连,因此位于菌体表面LPS最外层的长链特异性多糖可通过空间位阻作用,不同程度地干扰BPI及其rBPI23对LPS内核心和深部脂质A区的结合。鉴于各种革兰阴...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对革兰阴性菌的毒性作用

2023-07-06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对革兰阴性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两个阶段,即早期可逆性损伤阶段和晚期不可逆性损伤阶段。(1)杀菌渗透增强蛋白通过其口袋与革兰阴性菌膜上的LPS等磷脂成分结合,造成直接的细菌生长停滞;生长停滞与细胞外膜的改变有关,两者的效应起初为可逆性。当杀菌渗透增强蛋白或rBPI23与革兰阴性菌外膜LPS内核和脂质A区的相应部位结合后,1min之内即可使细菌停止分裂,此时细菌外膜上疏水性渗透屏障...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在内毒素解毒中的作用

2023-07-06
1978年,Weiss等首次从人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出并获得纯化的天然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分子(natural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nBPI)。nBPI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5000,位于中性粒细胞溶酶体内,属于嗜天青颗粒中阳离子抗菌蛋白成分之一。只有多型核白细胞(PMN)的骨髓前体细胞才能分泌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产物,即“内源性抗...

内毒素内化与解毒的关系

2023-07-04
Yang等用血凝素A(haemagglutin A,HA)标记TLR2,发现TLR2被募集到吞噬体内后,对吞噬体内化的成分进行采样,发现只有空间构象相容、化学成分相配才可以发生信号转导效应。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明尼苏达沙门菌(Salmonella minnesota)后,刺激巨噬细胞系RAW624.7细胞,可刺激细胞因子分泌,后来证实热灭活的明尼苏达沙门菌中含有“内毒素蛋白”,并通过TLR...

内毒素在细胞内的解毒和清除中的内化案例介绍(二)

2023-07-04
大多数学者认为,内化反应和激活效应是分离的。最近Beutler等证实,具有特异性的抗TLR4多克隆抗体具有拟内毒素的活性,从而认为LPS 并非必须经过内化才可诱发信号转导效应。Kitchens等证实,mCD14介导的LPS内化的动力学主要受LPS聚集体大小的影响,而与各种细胞对LPS的不同反应无关。LPS内化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后可以经过脱酰基化而失去毒性,而且在LBP和CD14参...

内毒素在细胞内的解毒和清除中的内化案例介绍(一)

2023-07-03
Hampton等用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株研究LPS的内化过程。他们先将LPS加入培养基,使培养基内毒素浓度在纳摩尔每升水平,然后加入RAW264.7细胞使其吸收4'-单磷酸脂质AⅣA。在细胞摄取脂质AⅣA的同时伴随着溶酶体发生去磷酸化反应,产生4'单磷酸脂质AⅣA。后者的生物学活性显著降低,该实验证实了LPS进行去磷酸化反应的分解代谢促使其毒性下降。可见,在溶酶体中发生LPS的解毒...

内毒素在细胞内的解毒和清除中的内化阐述

2023-07-03
内化:受体内化是受体进行信号转导和物质摄取的重要方式。也涉及受体数目减少和调节机体应答等方面。利用配体标记技术进行的实验表明,许多多肽等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可能需要借助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内化是一种特殊的胞吞作用,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对外来物质的内吞需要内化才能够完成其生物学功能。内化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①需要网格蛋白(clathrin)或包被蛋白的参与,如图20-1所示。②无网...

酰基酸基结构在内毒素的解毒和清除中的激活简介

2023-07-03
内毒素在细胞内的解毒和清除涉及内化过程,机体的信号转导也可能涉及内化活动,目前对内化和激活及其关系的看法尚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内化与激活是分离的。LPS的生物学活性大部分是由脂质A产生。脂质A以糖胺双糖(glucosamine disaccharide)为骨架,共价连接着磷酸基团、脂肪酸、多糖链。典型的LPS分子为4个3-羟基十四烷酸(3-hydroxytetradecanoate,3...

体内内毒素的解毒和清除

2023-06-29
内毒素在体内可以产生多种效应:首先可以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系统,使机体能够及时地对外来的病原体作出免疫应答,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与此同时,若细胞因子过量表达可以引出破坏性的免疫反应,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造成多种病理变化,如 DIC、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宿主可通过体内特定的细胞对血浆中游离的内毒素进行解毒和清除。显然,这种功能并不依赖于自然抗体或免...

蛋白水解酶在急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总结

2023-06-29
严重创伤或感染后的败血症是由多种炎症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令人感兴趣的是,蛋白水解发病机制在这些急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综合许多学者对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的研究,蛋白水解酶在急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基于以下证据。1、溶酶体巨噬细胞蛋白水解酶、PMN弹性硬蛋白酶、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来源的组织蛋白酶B和蛋白溶解瀑布酶的激活程度与创伤、手术和(或)细菌诱导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另外...

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在血清等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

2023-06-29
一、血清研究发现,补充血清能减慢蛋白水解活性的再次增加,但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研究剂量的血清(300ml)所含的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并不充分,若想提高腹膜炎的治疗作用需增加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的剂量。二、其他IL-1β转化酶(IL-1βconverting enzyme,ICE)是半胱氨酸蛋白酶,与前炎症介质、无生物活性的IL-1β前体的蛋白水解活性有关。Livingston等发现...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介绍

2023-06-28
在严重的炎症反应中,过度消耗抗凝血酶Ⅲ(AT-Ⅲ)能进一步增加蛋白水解能力,而这一反应能通过加入外源性的、有效的凝血酶抑制剂而减轻。除了动物实验之外,临床研究也证实,对重症患者通过补充AT-Ⅲ凝血酶抑制剂有改善出凝血系统功能的作用。但只有在AT-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时才能干扰巨噬细胞来源的炎症反应,即不仅改善血管内凝集反应,同时也改善器官功能。Inthorn等对败血症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

PMN弹性硬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

2023-06-28
既然多形核白细胞(PMN)弹性硬蛋白酶在休克相关的器官和止血功能衰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弹性硬蛋白酶抑制剂可作为针对急性炎症时蛋白水解诱导的发病机制的有效治疗手段。1、FR134043Fujie等研究了弹性硬蛋白酶抑制剂FR134043对PMN弹性硬蛋白酶的释放及其在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的作用。PMN弹性硬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并与炎症状态下的组织损伤有关。FR13404...

败血症多形核白细胞弹性硬蛋白酶和巨噬细胞来源组织蛋白酶B的释放

2023-06-27
一、血浆PMN弹性硬蛋白酶诱导的蛋白分解产物血浆多形核白细胞(PMN)弹性硬蛋白酶诱导的蛋白分解产物水平可作为循环中非特异性蛋白水解的指标。Inthorn等对PMN弹性硬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入选的处于严重感染状态的患者均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败血症表现和(或)血培养阳性。②体温>38.5℃。③白细胞计数>15×109L或<5×109/L。④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24...

蛋白酶抑制剂调节支气管内皮细胞对内毒素的反应

2023-06-27
Koyama等研究了蛋白酶抑制剂调节支气管内皮细胞对内毒素的反应。内毒素能刺激多形核白细胞(PMN)趋化黏附,并通过乳酸脱氢酶的释放诱导支气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内毒素能抑制支气管内皮细胞的聚集。几种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α1蛋白酶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两种氯甲酸酮衍生物和PMN弹性硬蛋白酶抑制剂L-658、758,均能减弱PMN趋附活性,减少乳酸脱氢酶的释放。α1蛋白酶...

血浆多形核白细胞弹性硬蛋白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2023-06-26
Tkalcevic等研究发现,缺乏多形核白细胞(PMN)弹性硬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B时小鼠免疫受损并对内毒素的抵抗增加。研究发现,缺乏PMN弹性硬蛋白酶和(或)组织蛋白酶B的小鼠对真菌易感。这些蛋白酶的缺乏导致对致死剂量的内毒素的抵抗能力增加,尽管此时已产生正常水平的TNF-α。这些结果表明PMN在宿主免疫和免疫病理中的作用,弹性硬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B在内毒素休克级联瀑布中处于TNF-α的下游...

内毒素与蛋白水解酶之间是相关的

2023-06-26
脓毒血症传统上被认为是器官对革兰阴性细菌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导致感染性休克并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有趣的是,由创伤或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后的共同通路非常相似,包括基本相同的激素和细胞依赖的介质。其中,蛋白水解酶系统被认为在脓毒血症和创伤诱导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若在创伤或脓毒血症时,巨噬细胞被激活、裂解并大量释出溶酶体、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弹性硬蛋白酶和原发的炎性细胞半胱氨...

外周给入内毒素诱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应阐述

2023-06-25
外周给入内毒素能诱导脑介导的反应,包括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体温调节的变化。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包括巨噬细胞依赖的高热反应和低热反应。给入小剂量内毒素能激活外周血巨噬细胞产生IL-1β,后者进入循环中作为激素信号。IL-1通过中间隆突的有孔的内皮细胞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从CRH神经终端释放;IL-1还能激活脑内皮细胞产生并释放IL-1、IL-6和前...

促黑激素对内毒素等因子引起发热反应的调节作用

2023-06-25
神经肽α-促黑激素(alpha-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a-MSH)是前阿片黑皮质素衍化物,是有效的调节体温、炎症和其他急性期反应的调节剂。a-MSH能拮抗几种刺激引起的发热反应,包括内毒素、内源性致热源和细胞因子。输入大剂量内毒素后,兔血浆a-MSH浓度增加,但在人类中是否有类似反应尚不明确。Catania等研究内毒素引起的人类急性炎症情况下血浆α-M...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毒素休克的关系简介

2023-06-1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rotein,CGRP)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作为一种低血压介质,与内毒素休克发病早期和晚期的低血压均有关。Wang等检测了其在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中的量。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能增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在30min时增加4倍,在3h时为22倍。在检测的所有器官中,只有腔静脉CGRP水平显著降低。内毒素也能增加血浆神经肽Y...

P物质和速激肽与内毒素的反应阐述

2023-06-16
Lieb等证实,Р物质(substance P,SP),可在星形细胞中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并发现低剂量内毒素(1ng/L)可以协同Р物质诱导IL-6 mRNA的表达:并综合其他研究后认为,培养基中检测水平以下的内毒素可能是诱发神经肽在单核细胞中合成细胞因子的因素。Germonpre等研究发现,人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Р物质,且这种作用能被内毒素增强。人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表达神经激肽1...

诚挚邀请丨科德角国际第二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

2023-06-15
上个月,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举办了第一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点击查看详情),获得了技术人员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满足学员需求,科德角国际第二期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来啦!本期实操培训,旨在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化学员们的细菌内毒素检测知识储备,提升细菌内毒素检测的应用能力,让...

科德角国际受邀参加第二十一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

2023-06-15
“第二十一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暨“第十六届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CPHI &PMEC China 2023)将于6月19日-6月2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浦东)举办。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受邀参展。 届时,科德角国际将携带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动态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重组鲎试剂等产品出席本届大会,我们的展位号是E7G6...

催产素与内毒素的关系阐述

2023-06-09
Massart等研究内毒素对山羊血浆中皮质醇、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fatty acids,NEFA)、生长激素(GH)和催产素水平的影响时发现,山羊静脉内注射内毒素能导致血浆皮质醇、NEFA和GH水平升高,发热反应的开始与催产素的最大值和早期高血糖的发生一致。所有内毒素引起的改变均以剂量依赖方式发生。如果事先给山羊用解热剂氟比洛芬(flurbiprofen),则能...

血管升压素对内毒素诱导血管的控制作用

2023-06-09
血管升压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又称为加压素(vasopressin,VP),从神经垂体和血管内皮释放,能引起血管收缩和促进血小板聚集。ADH遗传性缺陷的Brattleboro大鼠对失血性休克、肠道缺血和内毒素极为敏感。Hamu等在研究ADH对正常人和内毒素负荷患者体外胃网膜动脉环收缩的影响时发现,50~500ng/L的ADH产生浓度依赖、内皮非依赖的收缩。AD...

血管活性肠肽在内毒素的毒性条件下的免疫调节作用

2023-06-08
像大多数胃肠肽一样,血管活性肠肽是一种有效的内脏血管舒张剂,能导致低血压。肠道在缺血或输注内毒素后释放出VIP,但在失血性休克或心源性休克时不释放,因而,VIP可能是出现在高动力学脓毒血症休克时的一个介质,但它的释放可能只代表肠道对低灌注的继发反应。给狗输注活的大肠杆菌后第一个24h内,肠道释放VIP,并伴有心指数增加和全身血管阻力减低;然而,维持这种高动力学脓毒血症状态2~4d,则VIP含...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对不同物种内毒素性休克的作用

2023-06-08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是一种具有特殊内分泌功能的三肽分子。像ACTH一样,它的许多活性与阿片样物质正好相反。由于它不影响镇痛作用和不与阿片样受体结合,所以如果想避免疼痛加重,在休克临床中TRH可能是有希望代替纳洛酮的一种候选药物。TRH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的血压,并延长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的生存期,而纳洛酮则无此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内毒素诱导的作用

2023-06-05
像其他神经肽一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对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具有各种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与它在神经部位内的广泛分布相一致,而且比它作为下丘脑-垂体调节剂的作用更广泛。CRF在机体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包括:①垂体-肾上腺轴激活。②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糖升高、氧耗增加,心率增快和平均动脉压增加)。③生殖功能减退(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和性功能减退)。④抑制生长激素释放。⑤胃肠道功能减退(胃...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内毒素等刺激产生

2023-06-05
黑素促肽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黑激素)和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均源于一个共同的前体,即前阿片黑素促肽皮质激素(pro-opiomelancortin,POMC),黑素促肽皮质激素肽和阿片样物质的相互功能性拮抗可能组成了一个调节许多机体功能的对等系统。Harbour等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内啡肽在体外可在不同刺激下由...

纳洛酮可在内毒素使用前对肺起保护作用

2023-06-05
纳洛酮对肺的保护作用见于内毒素使用前,内毒素使用后则无此作用。给绵羊注射内毒素前30min给予纳洛酮可减少内毒素导致的典型改变,早期使肺低蛋白含量的淋巴流量和肺动脉压增加,晚期则使高蛋白含量的肺淋巴流量增加;注射内毒素1h后再用纳洛酮治疗就无效。给猪输注活的大肠杆菌1min内再给予纳洛酮能改善氧合作用,并减缓平均动脉压的升高和降低肺血管阻力、减低血清乳酸盐含量。在一个类似的模型中,输入活大肠...

纳洛酮可减弱内毒素对内脏血循环及黏膜的影响

2023-06-02
在狗内毒素血症中,纳洛酮预处理能减弱内毒素诱导的门静脉压增高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减少,因此纳洛酮能防止狗注射内毒素后通常伴有的血样腹泻,提示它对肠道有一定的膜保护作用。但先注射内毒素后再给予纳洛酮,则无此种效应。虽然灵长目动物在内毒素血症时并不出现血样腹泻,但在狗的这一发现使人们想到增加肠黏膜的完整性对人类MODS的改善可能有好处。给狗输入活的大肠杆菌后,纳洛酮对狗的胃黏膜同样也有保护作用。纳...

纳洛酮影响内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023-06-02
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主要是纳洛酮)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对内啡肽(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或亮-脑啡肽)在休克时的心血管病理生理中的研究。纳洛酮能快速逆转内毒素引起的低血压、血容量减少和脊髓横断反应。在内毒素休克鼠中,纳洛酮的效果有实体特异性,并在静脉注入少量内毒素(0.1mg/kg)即可观察到。纳洛酮能使失血性和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增高,并提高出血动物的存活率。纳洛酮也可增加失...

内毒素影响内啡肽的释放和血液浓度

2023-06-02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ND)和ACTH是由腺垂体贮存并释放的,机体应激时血中含量增加。给麻醉后的狗静脉注射1.5mg/kg大肠杆菌内毒素后,血浆内啡肽浓度从97~100ng/L上升至770ng/L;输注活的大肠杆菌后,血浆中免疫反应性β-内啡肽从55ng/L升至225ng/L。给未麻醉的羊注射小剂量内毒素(450ng/kg)能使其血浆β-内啡肽浓度增加12倍,且这种影响是在...

关于神经肽的简述

2023-06-02
神经肽对心血管动力学、局部血流、损伤后的代谢反应以及体液内环境均有作用。而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尤其是时间进程妨碍了精确确定它们的作用。在休克时,神经肽反应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是有害的,它们通常是参与了休克极早期的反应,甚至“延长”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反应也不到一天时间,其他神经肽反应则时间更短。在休克和...

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对休克的作用

2023-06-02
Okano 等发现,在内毒素休克时,应用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受体拮抗剂CV-3988能明显抑制血浆6-酮基-前列腺素F.和血栓烷B浓度的上升。提示其在内毒素休克治疗中的有效作用。Balsa等发现。UR-12670(一种PAF受体拮抗剂)能改善鼠的几项内毒素休克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

科德角国际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圆满收官!

2023-06-01
由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办,北京阿克庇斯医药有限公司协办的为期两天的“科德角国际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于昨日在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圆满落幕。参与培训人员均为长期在相关领域从事药品检验、科研、生产的技术人员。本次培训分为会议授课与实操培训两部分进行。 5月30日,会议授课由科德角国际技术主管尹雪雁和科德角国际高级应用工...

血小板激活因子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2023-05-29
Qu XW等对内毒素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在不同内脏器官中的产生,以及给予PAF 拮抗剂或切除脾脏后PAF含量的改变进行了研究,发现内毒素刺激后,PAF含量在脾脏最高,然后依次为回肠、心脏、肺和肾,在肝脏中未发现。脾脏反应十分迅速,内毒素刺激后30min内,PAF含量即达到基础值的10倍。PAF含量增加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的酶活...

血小板激活因子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023-05-25
在鼠肝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已被证实是一种内毒素诱导的肝脏损伤的重要发病介质。内毒素和PAF均能激活核因子κB(NF-κB),后者是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趋附(cyt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CINC)的关键转移因子。Sakaguchi等在鼠肝中研究了PA...

血小板激活因子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023-05-25
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可诱导肺水肿。Falk等用无血灌注和通气的鼠肺进行研究时发现,PAF能增加肺重量约0.59±0.18g;另外还发现,喹啉能减少血栓烷和TNF形成,减少PAF诱导的血管收缩和支气管收缩,并减少PAF和内毒素诱导的肺水肿。因此,推断PAF诱导的肺水肿包括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依赖于环氧合酶的代谢;另一种对喹啉敏感。Gol...

内毒素与血小板激活因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023-05-25
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有效的炎症前磷脂介质,在过敏反应、感染性休克和其他几种炎症反应时能引起血压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PAF乙酰水解酶能水解和抑制PAF的活性。Oh Ishi等在鼠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了细菌内毒素诱导的低血压时PAF和激肽的协同作用。实验鼠在注入10mg/kg的内毒素后低血压有两相,分别发生在注射后15min和70min时...

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产生

2023-05-25
各种细胞均能产生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包括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血小板、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肾脏内的各种细胞。但不知在体内哪一种细胞对PAF的产生起主要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肾脏可产生少量PAF,但其他细胞如炎性细胞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对PAF的含量可能产生主要影响。Dupuis等研究发现,在小剂量的...

内毒素与血小板激活因子

2023-05-25
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新的磷脂介质,在免疫刺激和非免疫刺激下,通过许多类型的细胞和组织释放,经磷脂酶A2和乙酰转化酶作用而产生,与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而激活细胞。PAF抑制很大范围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导致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嗜酸粒细胞趋化、支气管痉挛、血压降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PAF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内毒素休克和胃肠溃...

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蛋白质合成方式的改变

2023-05-23
内毒素耐受状态下细胞因子和类二十烷酸的合成确实存在改变,但是这种变化的详细过程并未阐明。环氧化酶产物似乎在内毒素耐受状态的形成中并无作用,因为在家兔的实验中,吲哚美辛治疗并不能抑制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状态的形成,肿瘤坏死因子可诱导出对内毒素的抑制。不管是内毒素还是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耐受状态,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量均减少。前列腺素E2、霍乱毒素和dibutyryl c-AMP能够在转录水平抑制内毒...

内毒素耐受时的类二十烷酸的合成

2023-05-19
实验揭示,取自内毒素耐受大鼠的腹膜巨噬细胞在内毒素刺激下,类二十烷酸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受到抑制。然而,在酵母聚糖和钙离子载体A23-187作用下,处于内毒素耐受状态的巨噬细胞合成血栓烷B2(TXB2)前列腺素E2(PGE2)和6-酮基-前列腺素F1α。和LTC4/LTD4的量增加。这些研究同时显示,内毒素耐受状态并不能以花生四烯酸底物的耗竭或PLA2 5-脂氧化酶或环氧化酶等代谢分支酶的受...

巨噬细胞与内毒素耐受的关系

2023-05-19
内毒素耐受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使内毒素与巨噬细胞直接作用。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中,Freudenberg和Galanos揭示了内毒素敏感的C3H/HeN小鼠和内毒素无反应性C3H/HeJ小鼠的巨噬细胞在传递内毒素耐受性中的作用,实验中因右旋半乳糖增加了C3H/HeJ小鼠对于内毒素的敏感性,结果C3H/HeJ小鼠不仅获得了对于内毒素的敏感性,而且它对内毒素的耐受性也能够过继给C3H/HeN小...

类二十烷酸在内毒素耐受状态下信号传输的改变

2023-05-19
尽管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内毒素的毒害作用中,但是,有研究表明,给予低剂量的内毒素似乎对机体有益处。这些益处包括它能使机体产生对于放射诱导的骨髓抑制和致死性的抵抗,包括内毒素的免疫促成作用、免疫佐剂作用,以及在内毒素性休克情况下对于内毒素致死性的非特异性抵抗作用。机体对于内毒素的获得性的低反应状态称为内毒素耐受。内毒素耐受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早期阶段,即给予内毒素几天后的过渡阶段。②后期阶段,发生于...

蛋白激酶C对蛋白质合成的诱导作用

2023-05-18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中蛋白激酶C的活化,与新的蛋白质的诱导以及细胞因子和类二十烷酸的合成有关。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内毒素诱导的细胞内的系列反应存在互相联系。在RAW264.7细胞系中,脂质A可激活蛋白激酶C。PMA是蛋白激酶C的一种强有力的激活剂,可使内毒素刺激下的鼠腹腔巨噬细胞能显示出相似的但不全相同的蛋白质磷酸化反应。内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中数种蛋白的十四烷化反应,其中两种是蛋白激酶C...

鸟苷酸调节蛋白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

2023-05-18
鸟苷酸调节蛋白(G蛋白)水解鸟苷三磷酸(GTP),成为细胞膜表面受体激活剂的偶联机制的中介。Freissmuth等指出,G蛋白可能是受内毒素激活后细胞内信号传输的机制之一。确实,内毒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转录的介导作用与人体巨噬细胞U937中的Gi2蛋白是相互关联的。同样,内毒素诱导的小鼠P338D1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的合成以及刺激大鼠肠系膜细胞中前列腺素E合成均与百日咳毒素敏感性G蛋白相关...

类二十烷酸与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

2023-05-17
在合成类二十烷酸的过程中,从磷酸酯类合成释放花生四烯酸是一个限速步骤。内毒素刺激细胞合成特殊的磷酸酯类,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其主要途径至少有两条。磷脂经磷脂酶A2(PLA2)作用直接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多种PLA2的同工酶优先催化PC或PE。花生四烯酸主要来源于PC和PE,因为它们是各种磷脂中构成含量最大的。另一条途径为磷酸酯酶C裂解4,5-二磷脂...

单核-巨噬细胞是内毒素血症时类二十烷酸的来源

2023-05-17
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受到内毒素刺激时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也是探明内毒素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关键部位之一。Michalek等早在1980年即通过实验揭示了巨噬细胞是内毒素血症时宿主的主要效应细胞,该实验系把对内毒素有反应性的C3H/HeN小鼠的骨髓移植给对内毒素无反应性的C3H/HeJ小鼠组成嵌合体,则后者会获得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需将相当少数量的C3H/HeN小鼠巨噬细...

类二十烷酸与内毒素血症的病理生理

2023-05-17
早在1983年,Cook等就报道血栓烷和前列腺素Ⅰ2参与实验性的内毒素血症和败血症。Butler等阐明,在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时,实验动物和患者其血浆中血栓烷或前列腺素Ⅰ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酮基-前列素F1α均增加。若给予多种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选择性血栓烷受体拮抗剂,均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和败血症的许多症状,若给健康人静脉注射内毒素以造成神经体液应激,则此时布洛芬也...

花生四烯酸的脂氧化酶代谢产物

2023-05-15
花生四烯酸首先经特异性的脂氧化酶作用,继之经多种酶修饰,如水合过氧化物酶、水解酶、脱水酶、转移酶和肽酶等多种酶族作用,形成三大系列的代谢产物;羟十二碳四烯酸(hydroxyeicosatertraenoic acid,HETE),硫肽白细胞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LTC4、LTD4、LTE4),非肽白细胞三烯(leukotriene B4,LTB4)及其代谢产物脂...

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产物

2023-05-15
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代谢产物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来调节其张力,以及调节血小板活性来产生循环效应(图16-1)。血栓烷A2(TXA2)、前列腺素2α(PGF2α)和前列腺素D2(PGD2)是缩血管物质,特别是TXA2,它具有强烈收缩肺循环的作用。TXA2和PGF2α也有明显的支气管收缩效应。而前列腺素I2(PGI2)和前列腺素E2(PGE2)则具有放松全身血管和松弛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的效...

内毒素与类二十烷酸

2023-05-15
内毒素血症能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综合征早已为人所共知,但是,其特异性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的机制仍待揭示,通常认为是宿主释放的炎症介质而非内毒素本身介导了内毒素血症时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内毒素刺激下,机体可释放出多种介质,它们包括许多种细胞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以及其他脂类介质,它们共称为类二十烷酸。这些类二十烷酸起源于环氧化酶或脂氧化酶途径两者之一,由血栓烷(TX)、前列腺素(PG)和白细胞三烯(...

脂多糖激活左旋精氨酸途径的试管内实验证据

2023-05-12
1988年,Mckenna等观察到,取自正常大鼠的有完整内皮层的主动脉弓在与经内毒素刺激产生的腹膜巨噬细胞共同孵育后,去甲肾上腺素引发的血管收缩强度减少约40%,这种效应可以用IL-1和TNF-α释放来解释,因为将正常血管与高浓度的IL-1和TNF-α孵育也能产生血管反应性降低。将鼠主动脉与低浓度的内毒素孵育确实能促发IL-1及TNF-α的释放,并呈剂量依赖。在鼠主动脉与内毒素和放线菌素D共...

脂多糖刺激左旋精氨酸途径的体外实验

2023-05-12
体内实验中观察到的内毒素导致的血管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的情况在离体动物血管的研究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些体外实验表明,血管收缩功能失调与非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时伴随的代谢性酸中毒无关,也与由高循环浓度的儿茶酚胺诱导的受体下调及循环中的扩血管代谢产物无关。这些研究结果的共同特征是:无论内皮细胞存在与否,对多种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 indamidine(它促使钙离子通过钙通道内流...

内毒素激活左旋精氨酸途径的早期证据

2023-05-12
早期的研究通过将15NH3掺入硝酸盐,测定尿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排泄量来获得间接证据。研究确实发现,内毒素血症患者以及给予内毒素的动物的尿中硝酸盐排量增加。为使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参与该过程的结论成立,则须证实以下假设:①在患者身体中,硝酸盐不是来源于侵入的细菌。②所测定的产物仅来自于一氧化氮,而且可精确反映其产量。已有实验证据表明,精氨酸水平在内毒素血症患者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那些最终...

一氧化氮与EDRF的关系

2023-05-12
早在1987年,Palmer 等人即揭示了EDRF的许多生物活性是由一氧化氮承担的,E-DRF与一氧化氮两者在溶液中有相似的半衰期,两者均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氧原子及超氧化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自动激活;两者均为亲脂性,易于渗透过生物膜;均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并激活鸟嘌呤环化酶从而提高环磷酸鸟苷的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扩张动静脉平滑肌和表现出细胞毒活性。因此推断两者是同...

血管内皮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因子

2023-05-10
本章讲述的是内毒素脂多糖激活各种细胞中的盐酸精氨酸途径导致临床上中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证据。人们早就知道血管内皮细胞可以生成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最重要的为前列腺素,它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可激活腺苷环化酶,提高血小板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cAMP水平。前列腺素的释放伴随着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内毒素与左旋精氨酸途径

2023-05-10
在败血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无反应性低血压或称顽固性低血压是一个造成许多患者死于外周血管衰竭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发现,有57%的患者存在持续性的外周血管扩张和(或)过高的心指数。这种持续性的血管壁张力的丧失归因于血管平滑肌的瘫痪,此时血管平滑肌对于缩血管剂量的儿茶酚胺类激素产生抵抗。外周血管壁张力的持久低下可能是由于前列腺素、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补体在内毒素休克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2023-05-10
虽然内毒素血症时补体被明显激活可导致致命的结果,但在内毒素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补体依然发挥着保护作用。补体成分C3或C4缺陷的小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高,但清除内毒素的能力降低,所以完整的补体系统有助于机体清除内毒素,保护机体免于陷入内毒素休克。C3和C4缺陷小鼠清除循环中内毒素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内毒素休克和死亡。反过来长时间的内毒素血症可消耗C1-in(前述C1-in是一种补体调节因子,...

补体水平与内毒素血症的预后

2023-05-08
关于败血症患者的补体激活与发生ARDS,MOF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各异。一些研究者发现,患者进入ICU时的补体蛋白水平与发生ARDS或死亡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未发现有任何相关。Hach等证明,过敏毒素C3a、C4a的水平升高与败血症死亡相关,败血症休克患者的C3a水平比患败血症而血压正常的患者高,但在发展为ARDS的患者与无ARDS的患者之间过敏毒素水平并无差异。Weinburg等...

内毒素与补体激活

2023-05-08
补体激活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如通过补体可杀灭细菌,但补体在激活的同时也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形成多种补体分裂产物如C5a等,后者可增加血管通透性,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趋化白细胞聚集,从而引起脏器功能损害。在难治性感染性休克中,因有高浓度的内毒素导致的难以控制的补体激活,可严重威胁生命。体外实验证明,血浆与脂多糖一起孵育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形成C3a和末端补体复合物。Roeise等发现...

内毒素与补体:补体级联反应的介绍

2023-05-06
补体的级联反应传统分为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近年来按照其功能将补体级联反应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前端反应第一前端反应指由C1到C3的反应顺序,也称C1途径,即传统的或经典的补体激活途径的前端部分。参与的补体成分为C1(C1q、C1r、C1s)、C4、C2及C3,受到C1抑制物(C1-in)等因子的调节。2.第二前端反应第二前端反应由C3、C3b、B因子,D因子等几个成分参与,受备解素(P)等的...

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

2023-05-06
内毒素等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补体激活则形成过敏毒素C3a,C5a,以及末端补体复合物。多数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过敏毒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亦已发现补体固有成分C3和C4对内毒素休克有保护作用,末端补体复合物可溶破和消耗靶细胞,从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补体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分子。19世纪80年代,Grohman和Buchner发现血浆和新鲜血清能杀灭细菌,并命名具...

内毒素与补体的关系

2023-05-05
内毒素等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补体激活则形成过敏毒素C3a、C5a,以及末端补体复合物。过敏毒素可引起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促使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前列腺素(PG)、白细胞三烯(LT)、5-羟色胺、白细胞介素-6、溶酶体酶等,并促进白细胞黏附与聚集,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游离出血管及局部集中,并具有强力的趋化作用,其中尤以C5a作用最为强烈。多数研究表明,高浓度的...

内毒素血症致氧自由基产生的机制介绍

2023-05-05
一、儿茶酚胺增加内毒素血症或败血症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轴亢进,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目的是重新恢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但体内过多的儿茶酚胺可自动氧化,提供电子,产生氧自由基。在生理情况下,儿茶酚胺自动氧化的速度很慢,故对机体影响不大。内毒素血症时,儿茶酚胺释放增多,特别是伴有休克时,儿茶酚胺释放大大增加,并伴有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以及儿茶酚胺氧化速度加快、氧自由基大量形成等。二、补体...

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产生的证据

2023-05-05
自由基在内毒素血症中对各组织细胞损伤的作用已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尽管对内毒素血症时自由基损伤的程度尚未得出最后结论,但许多研究已证实,自由基确实参与了内毒素血症的组织损伤作用。目前研究自由基是否参与某一疾病的措施主要有两个,即:①直接分析组织和血浆中的自由基。②采用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一、直接测定由于氧自由基的半衰期甚短,因而使直接测定组织或血浆中的自由基非常困难。Baldwin报道,采...

科德角国际 | 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型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

2023-05-04
多年来,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始终专注于细菌内毒素检测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细菌内毒素检测经验,为了进一步帮助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制药生产企业提升细菌内毒素检测能力,我司于2023年5月30日-2023年5月31日举办“科德角国际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应用及PKF型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实操培训”。一、培训组织主办单位: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北京阿克庇斯医...

去离子LPS的特性

2023-04-28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电透析后以酸性形式存在。这种酸性LPS在双蒸水中溶解度极低,如其是R-LPS可表现为完全不溶。酸性LPS经加热(100℃)后LPS发生裂解,多糖与类脂A分子间的糖苷键可发生断裂,上述两个部分便可得到分离。去离子后形成的酸性LPS可直接以碱中和而制成各种不同的LPS 盐。LPS电透析时透析出的主要物质为无机离子及胺类。无机离子为Na+,K...

LPS盐的水溶性介绍

2023-04-28
电透析后直接得到的酸性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分别以不同的碱中和而取得各种相应的LPS盐。这些LPS盐在双蒸水中的溶解度差异很大。迄今为止,LPS的三乙基乙胺或四乙基乙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R-IPS的三乙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达20mg/ml,此时形成一种透明、无粘度的溶液。S-LPS的三乙胺盐溶解度更大,可高达400mg/ml。LPS钠盐的溶解度稍差,特别...

LPS盐的水溶性介绍

2023-04-28
电透析后直接得到的酸性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分别以不同的碱中和而取得各种相应的LPS盐。这些LPS盐在双蒸水中的溶解度差异很大。迄今为止,LPS的三乙基乙胺或四乙基乙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R-IPS的三乙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达20mg/ml,此时形成一种透明、无粘度的溶液。S-LPS的三乙胺盐溶解度更大,可高达400mg/ml。LPS钠盐的溶解度稍差,特别...

LPS的电透析原理介绍

2023-04-28
电透析(electrodialysis)的原理在于:在电场作用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溶液中存在的小分子量带电物质(离子或分子),可以从LPS中离解出来,从而达到去除这类物质的目的。目前所常用的电透析仪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为市售的电泳仪;二为自制或市售的电透析槽。电透析槽由3个相互分隔开的小槽组成,即中间槽及两个侧槽。两个侧槽中装有铂电极而与电泳仪相连,中间...